“伟大的实验”
此时的星巴克,仍然只是“窝”在西雅图的咖啡豆商铺。说服老板为顾客供应咖啡饮品,同样花了舒尔茨一年功夫。1984年4月,星巴克的第六家店开张了。这成为星巴克第一个既供应咖啡豆,也提供饮品的店铺。
然而,舒尔茨的“伟大实验”被挤进了一个狭窄的角落,几乎没有地方摆放桌椅和货品。店面开张的那天早上,天气阴冷得有些反常,空中还飘着毛毛细雨。舒尔茨提前一小时赶到,紧张不安地透过落地玻璃窗向外张望。
7点整,舒尔茨激动地打开了店门。上班的人们好奇地踱了进来。许多人点了意大利文饮品单上的浓咖啡。咖啡师快活、麻利地调制新饮品,笑逐颜开地向顾客们作着解释。拿铁、卡布奇诺……这些品牌的咖啡,都是在这天早晨才被介绍到美国。
舒尔茨细心地观察着顾客们喝第一口咖啡时的反应。许多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是对不熟悉的、如此浓烈口味的初次反应。只见他们犹豫了一下,再喝一口,随后开始享受温暖的香美。舒尔茨高兴地发现,柜台那边的咖啡豆根本无人问津了。
看着眼前的景象,舒尔茨知道,星巴克的历史就要发生巨变,不可能回去了。
鲑鱼吞下鲸
新业务的成功,并没有使星巴克的老板支持舒尔茨。
舒尔茨郁闷了好几个月,最终决定离开星巴克,另立门户。他为新公司起名为“天天”。舒尔茨的理想之船启航了。他盘算着先开一家店,这需要他至少募集到4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走出这一步后,他打算再用125万美元,开8家咖啡店。
1986年4月8日是“天天”开张的日子。舒尔茨早早来到店里,紧张地左顾右盼。早上6点半,第一位顾客已经等在门外。她走进来,径直买了一杯咖啡。随后,顾客越来越多,大家亲切地打招呼、聊天。这种气氛正是舒尔茨最想要的。
但是,舒尔茨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创业基金即将用完。此外,他曾以为,只要6个月就可以吸纳到实施他第二步计划所需的全部资金。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用了2年。其间,他向242个人借过钱,但217个人跟他说“不”。舒尔茨后来回忆说,在那段日子里,他就像一条夹着尾巴的狗。
1986年8月,舒尔茨终于弹尽粮绝了。他决定去拜访西雅图三位最有名的企业领袖。会见在西雅图最高的商务大厦顶层举行。舒尔茨绕着街区走了3圈,来安抚自己狂乱的心跳。最后,他的展示和游说大获成功——企业家们决定“砸”下75万美元。今天,这些最初的投资者们,已获得了100倍的回报。
就在此时,舒尔茨获悉了一个消息:他原来的老板准备卖掉星巴克。他立即赶了过去。当时,星巴克的规模比“天天”大得多。这好比鲑鱼要吞下鲸,儿子要领导父亲。但对舒尔茨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投资者们再次把信任投给了他,为他凑足了收购星巴克所需的400万美元。
1987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舒尔茨签署了收购星巴克的文件。然后,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咖啡店,轻松地和咖啡师打了个招呼,然后坐在靠窗的一张凳子上。此时,他已经从一个当初的雇员,变成了星巴克的总裁。店员们看到,他们的老板端起了一杯咖啡,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绿标”蔓延全球
舒尔茨收购星巴克的时候,他父亲的肺癌开始恶化。他坐在父亲身边,握住他骨瘦如柴的手。这只手曾经教他打棒球、投掷橄榄球……过去20年的光阴,在舒尔茨眼前一幕幕浮现。父亲曾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生活状况,但是,他拼命工作,却还是换不到一个有尊严的栖息之地。舒尔茨对此一直感到很痛心,但让他感到宽慰的是,现在,他可以帮助父亲了。
舒尔茨把对父亲的这种责任感,推及到每一个星巴克员工的身上。他想让所有雇员共同拥有星巴克,大家一起抵达成功的终点。当时,在美国,雇主对员工的慷慨已经不合潮流,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了压倒一切的“原则”,压缩成本和解雇员工的措施,总会让华尔街发出一片叫好声。但星巴克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支付全额的健康福利费用,向每一个员工赠送企业股票。
于是,星巴克的员工们开始把他们的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并努力要把这个“家”经营好。星巴克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舒尔茨的社会声誉随之日渐升高。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接见了舒尔茨。
在职业生涯中,最让舒尔茨感到幸福的,还是1992年星巴克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为星巴克品牌增添光彩的同时,也为它募集到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全部资金。但是,在公司刚上市的那段时间,一位经常拉响股市警报的华尔街权威人士曾预测,“星巴克会栽大跟头”。舒尔茨把这篇报道剪下来,贴在办公室的抽屉上,每天都要提心吊胆地拉出来看看。幸运的是,股民们选择信任舒尔茨,星巴克的股价因而一路走高。
有了大笔资金可用的舒尔茨,开始让星巴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全球蔓延。不久,在中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星巴克的绿色标志,就不再是新鲜事物了。
在谈及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舒尔茨自豪地说,只要叫上一杯星巴克的咖啡,你就可以享受异国情调,可以让自己获得片刻的喘息;同时,星巴克还是一个人际交流的好地方;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渴望着自己的心灵被什么东西触动一下,那也许就是一杯令人回味的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