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一?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茶道的奠基人,皎然、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娴于注汤点茶,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原文是在《茶经》"三之造"章的末尾,则"茶之为艺"之"艺",应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种茶之艺。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而德为本。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二 众说纷纭的"茶艺"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界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1]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的陈香白先生等亦认为:"茶艺,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随着时代之迁移,茶艺'济用'宗旨不断强化,其内涵也以'茶'为中心,向外延展而成'茶艺文化'系列:(一)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铭,茶联;(二)茶小说,茶散文,茶随笔;(三)茶书画,茶道具,茶雕塑,茶包装,茶广告;(四)茶乐,茶歌,茶舞;(五)茶音像,茶文化网络;(六)茶戏剧,茶影视;(七)茶食,茶座;(八)茶馆与茶馆学;(九)茶艺演示。茶艺演示包括种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饮演示三大主要门类。"[2]陈香白先生等将茶艺扩大到茶叶科技领域,其茶艺文化几近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