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国产奶粉首次领涨或波及整个行业
“最近这两年,国产奶粉带头涨价还是头一回。”中国奶业信息网CEO王玮说,近年来奶粉市场频频调价,从涨价表上看,一直是惠氏、美素等“洋奶粉”轮番涨,国产奶粉却一直按兵不动。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多个国产奶粉品牌曾悄悄涨价10%左右,但由于市场质疑声大、销量下滑明显,此后国产奶粉的价格一直没变过。
但与进口奶粉相比,国产奶粉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此次涨价是否会让国产奶粉失去优势?
“就目前来看,消费者仍然偏爱进口奶粉,存在"价格高即品质高"的消费心理,但奶粉涨价是趋势。”王玮说,“不过,完达山这次一下子提高了10%,涨幅有点高了,消费者不一定会买单,或许会损失一部分市场”。
此轮涨价是否会波及整个行业?昨日,记者致电伊利、蒙牛、三元等国内乳企,但对方均表示暂时没有价格调整计划。
不过,王玮认为,2011年的全国乳制品行业整顿淘汰了近45%的乳企,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推动大企业不断增加奶源、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投入,使企业对资金需求加大,很有可能通过提价来缓解这一资金压力。“再加上进口奶粉的涨价酝酿也是势在必行,因此,演变成整个行业的普遍提价也极有可能。”王玮说。
产销陷怪圈或致国产奶粉失去市场
昨日,记者在盘溪观农贸市场调查了解到,国产奶粉涨价的同时,有的国产乳制品经销商反而加大了进货量。经销商彭慧民告诉记者:“等下一批完达山运到的时候,我手里就有近百万元的库存了。”
但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大型超市及孕婴用品专卖店发现,超市里的国产奶粉比进口奶粉少很多;在孕婴用品专卖店里,更是见不到国产奶粉出售。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经销商还要冒着积压库存的风险继续进货?
“我是在完成任务。”彭慧民说,一般情况下,奶粉进超市销售时,超市要抽去全部销售额的30%~40%作为进场费,但按照供应商每年和生产商签订的销售合同,只要达到合同内指定的销售指标后,供应商就不用向超市支付条码费、促销费等各项费用,而由生产商代替支付。
“在我看来,囤货比把进场费交给超市更划算。”彭慧民举例说,如果与厂家签订一年100万元的销售合同,其中近40万元会被超市分走;但如果进货量达到100万元,这40万元就由生产商支付。“有时候囤货量很大,我还可以将产品分给下游的散户,这样不但可以不用交进场费,也能避免货砸在手里遭受损失。”彭慧民说。
“生产商替供应商交超市入场费,营销成本自然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利润只好涨价,涨价则导致超市不再进货,大量货积压在供应商手中,供应商为了不交入场费仍然继续进货……奶粉产销怪圈就这样产生了。”中国奶业信息网CEO王玮说:“这样的囤货行为,使大量奶粉不能充分打通销售渠道、第一时间进入卖场,国产奶粉与消费者的距离或会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