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复兴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热心人士的举荐下,记者近日有幸拜访了研究陕菜的前辈何金铭老先生。何老虽已是八十高龄,但中气十足,精神不输小伙子,对陕菜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让记者茅塞顿开,许许多多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
能成为美食专家,何老自认为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何老在外地和陕西省都工作过,在担任陕西省委秘书长的时候,接待过很多中央和外省领导。很长一段时间,接待餐不是粤菜就是川菜。何老作为秘书长认为还是用陕西地方菜招待才能体现陕西的特色。在他积极地倡导下,改用陕菜招待,反应很好,从此提高了信心。在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省的很多人都认为陕西没菜,对此何老很不以为然。不过,作为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何老吃了一辈子的陕菜陕饭,但之前从未研究过,因为没有足够的材料和证据,虽然不服气,但是也说不出个究竟。从此萌发了要搞清楚到底现在还有没有陕菜,究竟什么是陕菜的心愿。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一些专业研究人员相比,何老的研究视角不同,切入点不同,角度很杂,研究这个陕菜如何更好地为官方所接受,如何推广,如何做工作,考虑得多一些,不是就菜论菜。顺着这个思路,何老走遍了陕西。首先在西安开了一系列的会,西安的名店、名厨一一拜访后发现,陕菜还是有内容的,还且不断在创新,这增加了他继续研究的信心。接下来又到地市去开了几十个座谈会,当地最懂历史的专家来了,最好的厨师来了,最好吃的东西来了,最会吃的美食家来了……一圈下来,何老把收集到的东西一整理,发现陕菜太丰富了。于是就写了一本书,叫《长安食话》,为陕菜知识的普及做了一件大实事。 从此,何老一发而不可收拾,接着转了第二圈,又开了几十个座谈会,记了几十本笔记,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他有了新发现,民间也有一些好菜,陕菜并不都属于宫廷和官府,老百姓也很会吃,所以又写了第二本书,叫《百姓食俗》。后来,第三本《老陕说吃》又以理论的形式展示在老陕们的眼前。这三连发告诉陕西人,陕菜是博大精深的,无须自卑。
另外,何老让记者澄清一个菜系的说法问题。八大菜系的概念是错误的,在目前烹饪学术界已被摒弃了。所谓的八大菜系是一位领导偶然说了一下,被人炒作出来的。中国烹饪大典中没有菜系的说法,根本概念是地方风味。什么原因呢?古代烹饪历史上只有四大菜系而没有八大菜系之说,此其一。所谓四大菜系的概念是个地域的概念。古代交通不如现在方便,菜系有个严格的规范,那就是本地的原材料,在本地用传统方法制作,本地的口味,适用于本地人的习惯,在本地扬名进而推向全国。现在时代进步了,交通发达了,人口流动更快了,菜系的基础不存在了,没有限制做什么风味的菜必须用当地的材料。口味各有所爱,好坏只有人们更喜欢的概念,没有绝对第一的事情,只能说是地方风味。
陕菜的振兴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做推广工作。何老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西安的餐饮业很火,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陕西官府宴”就是那时研制出的,现在大唐博相府的郑新民就是当时研制“陕西官府宴”的厨师之一,说明陕菜还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此同时,陕西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也是全国领先的,八十年代初就出了几个以研究饮食文化而著名于烹饪界的人,吴国栋、王明德、王子辉等人。当时商业部给了这几个人一个平台,可以到全国宣扬,所以陕西的餐饮在当时知名度很高。陕西省烹饪协会的会长也是全国烹饪协会的成员,这在全国都是很少有的现象。 为什么陕菜在近二十年偃旗息鼓了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推广宣传。西安到各地市县,餐馆几万家,卖陕菜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外地菜比例并不大,但吼声大。其实,外省人来陕西吃的还是陕西菜,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吃的是陕西菜。而且,一些外地风味的菜馆也有意识的地方化了,适应了陕西的地方口味。这说明,本地人更多的还是喜欢陕西口味,外地人来陕西也想品尝陕西口味,所有的餐馆经营者自觉不自觉地向陕菜靠拢,只是我们自己的推广不够。特约记者 朱立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