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庙中,僧人不仅独自饮茶,而且有时还举行茶会和茶宴,以茶会友,把茶作为联络感情的纽带。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来源。
而据佛教养生资料记载,学习饮茶已经成为佛家弟子所必修的课程,据此可以看出饮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佛教养生饮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1、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
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种用途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可以提供给他们的香客使用,这样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2、佛门有一套饮茶制度
在佛门的饮茶活动中,有相应的礼仪、地点和专门负责饮茶之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饮茶制度。佛家称饮茶的地方为“茶堂”,在这里可供僧人及香客品茶;负责饮茶的僧人有明确的分工,而且有专门的头衔,“茶头”专门负责烧水泡茶、为来客献茶,“施僧人”在寺院门口站立,为来寺院的香客敬献茶水,但是所敬之茶也会因为来宾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说,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3、佛门有自己的茶文化
佛教养生饮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他们把这看成了自己修禅静坐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文化。佛家弟子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斗茶”的爱好,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于唐代,在宋代最为兴盛。宋代还出现了很多斗茶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斗茶僧人福全,他的斗茶技术神乎其技,令人惊叹于他的才思之敏捷,一些历史资料中对此有所记载,至今仍被很多僧人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