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开始比较外国酒和国产酒,最好比较的就是啤酒了。意外的是,许多人认为韩国的啤酒还不如日本、中国,甚至菲律宾的啤酒,更不用说啤酒的鼻祖德国了。生活在韩国的外国人说“韩国的啤酒就像水”,酿酒师们则表示“韩国的各种啤酒味道甚至难以区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韩国企业并不生产像样的啤酒。啤酒的基本原料是麦芽。在日本,只有麦芽含量达到66.7%以上,才能被称之为啤酒。德国的要求则更加严格。而按照韩国的《酒税法》,麦芽含量只要达到10%就是“啤酒”。韩国的啤酒生产商甚至不标明啤酒的麦芽含量,这么做可能是因为麦芽的价格高。
即便如此,啤酒厂商也能够赚钱,这是因为按照酒类相关规定,除现有的两家企业以外,其他企业很难进入啤酒市场。现行法规规定,年产啤酒500毫升装370万瓶以上,才能获得啤酒生产许可。要想具备这种规模的设备,需要数千亿韩元的投资,这使缺少资本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定,还不得而知,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98%。在这种“如履平地”的经营环境下,又怎么会在乎“啤酒的味道”?
近日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正在推进放宽啤酒、烧酒制造设施量化标准,此举降低了酒类市场的准入门槛,并且从长远来讲,还可以发展韩国酒类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值得欢迎。过去,啤酒、白酒等酒类的制造设备条件过于苛刻,中小企业事实上无法进入。这样一来,消费者自然就无法接触多种酒类。然而,韩国政府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做法为时过晚。日本在1994年大幅降低啤酒的最低年产量标准,目前已有270多家啤酒厂商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德国的小型啤酒厂商则占整个市场的近一半。
有人说韩国政府过去将酒类市场准入门槛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为了将“酒类产业”作为“税收来源”,而不是“振兴酒类产业”。但啤酒厂商多并不影响税收,只是政府会稍有麻烦。准确地说,是政府不愿意费力向分散在各个地区的酒类企业一一征税,才制定了莫名妙的规定。
即使大幅降低啤酒市场准入门槛,中小企业也无法在短期内推出新产品。因为啤酒产业在具有严格的生产规定的同时,建立全国销路也非常重要,这一过程也需要巨额资金。因此在实行初期,地方政府可能会尝试少量生产、只在管辖区域内销售的形态。据悉,济州道政府已开始推进地区啤酒生产。济州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济州清澈的水和大麦为原料生产出的啤酒,将成为日后吸引外地人的又一个原因。”希望具有地区特色的韩国啤酒尽早通过“国内预赛”,在海外市场也获得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