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又名秦菜,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八珍》(炮豚、炮牂、淳熬、淳毋、捣珍、渍、熬、肝膋)。”当吴国栋老先生向记者端出“十大亮点”的时候,记者才发现作为一个陕西人对陕菜的轻视原来是无知造成的。吴老告诉记者,这“十大亮点”只是他多年以来对陕菜研究的一个总结,目前想到的这十种只是个约数,不是夸张,希望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人能更准确、更完善地对陕菜作一个总结。
亮点一
多味平衡 适应面广
味是陕西菜的魂,陕菜“五味”(味长、味醇、味厚、味鲜、味香)并举,融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味之长而形成的一种多味平衡的综合味型,各味互相渗透、互为补益而不偏颇,浓淡相宜,味在其中。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的郭琦生前曾多次说过:“陕菜注重香鲜,连‘油泼辣子’、‘睁眼辣子’都能放出香味来,并发出悦耳的吱吱响声。”诚哉斯言,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能接受陕菜的“味”。大唐博相府的陕西官府宴的菜品之所以生意火爆,食者有口皆碑,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多味平衡、适应面广这一亮点。
亮点二
崇尚香气 用料独特
西周王室崇尚香气,这种对香气的追求兴于王室而遍及朝野,渗透到包括餐饮在内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周人后裔的陕西历代名厨,继承了这个传统,都表现出对香气的强烈追求意识和创造精神,围绕“香鲜酸辣”,在用料、烹调方法,采取“独”、“巧”的方法。
所谓“独”,就是用陕西独有的原辅料或是外地虽有而没有开发。例如秦末汉初由“商山四皓”用商山独有的野生商芝与猪肉合蒸而成奉献汉高祖刘邦的“商芝肉”。这种商芝如用鲜料,任你用任何烹调方法烹制也没有香味,将其干制后与肉同蒸,才能释放出特有的香味;桂花,我国几乎到处都有,而西安的黄桂稠酒、黄桂柿子饼、桂花醪糟、汉中桂花炒肉就独具香鲜风味。
所谓“巧”,就是巧妙的处理各种辛香调料,多取其香,兼用其味,或同时使用多种香料与主料同蒸。源于唐代被誉为“长安第一味”的“葫芦鸡”,使用十多种香料与鸡同蒸,使香味融入汤汁,渗入鸡肉,最后下入油锅炸至金黄色,芳香物质受热,蒸腾而出,一盘入席,满室飘香。大唐博相府的烹调师们传承了这一亮点。如将沸油直接浇泼在辣面、葱丝、蒜米、姜丝上,使油、葱、蒜、姜融为一体;或将辣椒、花椒、葱丝投入凉油中,微火升温,使其香味尽可能融入油中,制成“辣椒油”、“花椒油”、“葱油”,然后用于烹调。
亮点三
宫廷珍馐 遗风犹存
经过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千余年全国餐饮最高消费水平的历练,现在全省各地经营陕菜餐饮企业和民间流传的菜点中,虽不能说都是历代珍馐,但许多都无不打上宫廷的历史印记。这里有周文王和姜子牙共食的“文王访贤”;有秦始皇嗜食的 “红烧牛尾”;有汉高祖刘邦爱吃的“沛公狗肉”及大唐博相府经营的“五侯鲭”等;有隋炀帝嗜吃的“狮子头”;唐高祖御用的“益元鸡”;唐太宗李世民食用的“鹿肉臊子面”、“泡泡油糕”;杨贵妃食用的“金葱贵妃鸡”;唐高宗赐名的“爆炒腰花”;武则天赐名的“乾州鸡面”等。这些菜点的共同特点是: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味道醇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
亮点四
多用蒸法 能保营养
蒸,能保持食物的原始状态和营养,杀菌最彻底,也容易为人体吸收。陕菜运用蒸法的比例较大,也是陕菜的一大亮点。1981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菜谱陕西分册》,蒸制菜品占三分之一。陕北神木县,传统名馔“神木老席”的“神木十二件”菜品中有四道蒸菜(清蒸羊肉、清蒸鸡、清蒸丸子、八宝甜饭)占三分之一,陕南旬阳县传统名菜“蜀河八大件”中有三件为蒸菜。大唐博相府的“蒸糟肉”火候周到,肉香、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凡食者无不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