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姑娘在坎儿井龙口舀水。
被加高加宽的坎儿井暗渠,以方便游人进入参观。
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它说出了“疏泉穴地”这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点。
唐代诗歌有关于井渠的生动描述,如李群玉《引水行》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它可以借来形容吐鲁番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坎儿井水,是吐鲁番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换来的“甘露”。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自古以来不但为开发大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立过汗马功劳,并在神奇的“火州”大地留下了一道道地下长河——坎儿井,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坎儿井的开凿工艺是吐鲁番人民世世代代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吐鲁番人民已开发了坎儿井民俗风情园、坎儿井乐园等处坎儿井景点,供游人参观。
中国地下运河——坎儿井
水是清澈的,清澈得可以映现历史的影子;水是温柔的,温柔得可以包容一切。但水也是强悍的,强悍的水能摧枯拉朽。参透了水性,就参透了历史和人性。
吐鲁番缺乏水,老天爷一年只给吐鲁番16mm的降水。但吐鲁番富于水,吐鲁番的水是以思想的方式存在的,只有思想之水不竭,吐鲁番很少的水就可以养活一方文化、滋养一方生灵、延续整整一个丝路文明,让绿洲之绿在盆地蔓延。
坎儿井,就是吐鲁番人关于水的思考方式。
用思想匍匐,就能找到不竭的地下之水。
凡来吐鲁番旅游的朋友都会发现,当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一堆一堆的圆土包,这些圆土包形成一个又一个线条,有序地伸向绿洲。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线条,触须一样伸向一片一片的绿洲。
这些线条,这些珠串的圆土包就是一种关于水的思考。这个思考,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无法考证,也许从吐鲁番有人类活动就开始了。
在托克逊县,有一个石崖,在石崖上刻着水系图。这个水系图绝不是现代水利人科学考察的涂鸦,而是古代吐鲁番人勾动思想之水的铭记。
古代石刻水系图位于托克逊县城以北42公里的盘吉尔塔格山,距克尔碱镇只有数公里远。水系图“平躺”河谷的崖面砂岩之上,敞开胸怀,向火辣辣的阳光叫阵。河谷被郁郁葱葱的草地和参天的白杨、苍翠的红柳林装点,期间有一股清流涓涓流淌,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咀嚼。在砂砾遍布的河床之上,梭梭、红柳等干枯的根系盘根错节地裸露或隐藏于沙丘之中。不难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这里也曾“苍翠”过。经有关专家鉴定,盘吉尔塔格山石刻水系图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最古老的水系图。该石刻水系图显示了吐鲁番古代水系的形状、水渠、水池等系统,和现在吐鲁番地下水的水系分布基本吻合,是现代水利图的始祖。
或许,吐鲁番人对于水最杰出的思考,就成熟于此。吐鲁番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就是沿着这个思想体系建成的。
坎儿井,中国水利史上的成功典范
提起坎儿井,吐鲁番人都为之自豪。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水利工程,更是吐鲁番历代劳动人民的辉煌创造。据史书记载,它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的人类工程。它的作用,就是用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把天山脚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用于盆地绿洲上人们的生活、生产。
千万不要小瞧这项工程,创造和运用它的劳动者,如果放在现在,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之类大奖,因为它的发明,让地球上生命不能生存地带诞生了大漠绿洲文明,而且这个文明影响了整个西域、整个华夏、乃至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