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7月30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46分报道,最近有媒体曝光,市场上的黑龙江“五常香米”,绝大部分是用杂牌米+香精熏出来的。为此,黑龙江五常市紧急下令当地200家米业加工厂停业整顿。
“五常大米”造假泛滥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五常假大米事件》,通过实地调查,试图解答疑问,详细内容请听中央台记者徐杰峰对《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陈晓的采访。
徐杰峰:黑龙江“五常大米”掺假事件最近引发了很多关注,本期《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采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剖析了五常当地一家中小企业“老乔家”因造假被停业检查的个案,能否说说这个案例有什么代表意义呢?
陈晓:五常这个地方在最近一年里,大米收购价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增长,导致当地出现一些被媒体所曝光的以勾兑或者加香精的形式来制造五常假大米的现象。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寻求利用本地资源快速发展之道,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来说,这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过度的追求速度,希望“罗马在一天建成”,就会出现一些违背良好初衷的事情。
政府希望引进农合企业来带动市场的发展,这本来是一个常规思路,但是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约束大企业的行为,尤其是约束政府自身,约束行政力量对市场的介入,这是地方政府在管理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徐杰峰:就像文章所说,由于产业快速升级以及龙头企业的进驻,客观上造成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排挤,导致一些企业被迫造假。除了这个原因,造假事件是否也和当地市场的混乱有关系?
陈晓:造假事件和当地以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有关系的。我认为是这是内忧外患的结果,首先有内忧,在报道中也提到过,随着五常大米名声一步步扩大,早在2002年五常大米就已经面临被仿造的危机,就是所谓“天下大米乱五常”,这个说法在2002年就已经有了,但这是所有名牌商品都可能面临的普遍问题。
但是五常这个事件还是有它的特殊性,政府引进了“四大集团”,初衷是想规范市场,淘汰规模和管理都不规范的企业来净化市场。但是真正实现这个目的是有一个自然的渐进过程,任何一个强大的市场主体都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市场的改造,只有加入行政力量的帮助才让五常市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价格畸变,这对本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面临两种威胁,一个是早就存在的不法企业造假,一个是大企业资金实力与行政能力帮助下的挤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