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到国营红光饭馆和老刘家泡馍馆当经理,这两家餐馆都经营泡馍,我就把我对牛羊肉泡馍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体会,运用到餐馆泡馍的实际操作和经营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这两家餐馆的牛羊肉泡馍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顾客反映良好,营业额也直线上升。
我认为,学习制作一种小吃并不难,但要真正学精,制作到位,却并非一件易事。当你沉迷于一种小吃制作的时候,你会发现,越深入钻研,其中越有诱人的奥秘。
我对于牛羊肉泡馍的情怀,还在于牛羊肉泡馍是西安,乃至中国清真小吃的缩影,她的成长轨迹,对研究中国清真小吃的发展,探索其健康、辉煌的走向,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从史料的字里行间,从小吃民俗流动的历史中,我们发现,牛羊肉泡馍是中华饮食文化与阿拉伯饮食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数百年来西安穆斯林厨师智慧与辛勤劳动的结晶。
我国古代人民是非常喜爱吃牛羊肉的。史料中较早记载食用牛羊肉者当属《礼记》,其中“内则篇”就有“牛炙”、“羊炙”,也就是烤牛肉、烤羊肉。还有著名的“八珍”中,也有“炮牂(zang)”。“八珍”是周代的八种肉食,“炮牂”即烤牳羊。“曲礼篇”还记载了古人挑选牛羊的质量标准,“牛曰一元大武”,“一元”是一头,“大武”是大的足迹,牛肥大则足迹大,即选牛要肥大者,肥大则肉美;“羊曰柔毛”,“柔毛”指羊毛柔软,羊毛细柔者,则羊肉肥美。“美”字是“羊”和“大”所组成,古人认为“羊大则美”。文字学家解释“羹”字很有意思:会意字,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说文》上有“五味和羹”之说。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到了隋代,谢讽的《食经》还记载了一款美馔叫“细供没忽羊羹”。据文献载,唐代宫廷御膳和市肆都很流行羊羹。有人据此认为,牛羊肉泡馍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羊羹就是牛羊肉泡馍的雏形,显得很牵强。上述史料只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有喜爱吃牛羊肉的传统,和牛羊肉泡馍的形成,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牛羊肉泡馍仅是一款民间风味小吃,又是清真食品,能被载入食谱,或宫廷食单是很不容易的。长久以来,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牛羊肉泡馍都没有被整理成文字。这就为考证、研究牛羊肉泡馍的形成、发展,增加了不少难度。那么,我们只能从牛羊肉泡馍本身及相关的食品,来研究牛羊肉泡馍了。当然,一些民间传说,口碑史料,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关于牛羊肉泡馍的形成,有一则经过民间演义的传说,很有意思。宋太祖赵匡胤少年时即胸怀大志,弱冠之年成婚后,则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不免整日闷闷不乐。23岁那年从河北涿洲老家愤然出走,欲成就一翻大业。不料从家乡到洛阳,再到长安时已穷困潦倒,流落在街头。一天,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饼,咬不动也咽不下,正在愁苦时,看到路边有一家穆斯林开设的餐馆正在经营阿拉伯羊肉汤。赵匡胤就上前恳求一碗羊肉汤,店主很怜悯这个小伙子,就让他把饼子掰碎,然后用热腾腾的羊肉汤给他反复“冒”了几次。这也许就是西安穆斯林现在还把“煮”牛羊肉泡馍,叫“冒”馍的来源。赵匡胤接过冒好的泡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觉得美味可口,妙不可言。吃罢后,赵匡胤十分感激地向这位深眼睛、高鼻梁的穆斯林生意人表示谢意,然后踏上了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