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绝对内幕般的问题,潘刚表现的很淡然,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到底谁更真实,真相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们能看出,关于这个历史机遇的把握,两家企业领导的斗智斗勇,它不是历史传说,不是小说杜撰,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潘刚只是在漫长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场,但没有谁能永远独占鳌头,牛根生明天会老去,潘刚后天也会老去,伊利和蒙牛激斗的结果,却是两个产业巨头的相互崛起和发展。
其实,今天的中国市场,表面上是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化为以伊利为代表的民族乳业和以蒙牛为代表的外资乳业间的竞争。
的确,在中国乳业的前几个大品牌里面,除伊利是民族品牌之外,其余都是外资/合资品牌,而全球最大的食品集团之一达能,更是通过资本杠杆,直接分享着蒙牛和光明的经营利润和市场前景。而外资的融入也带给蒙牛等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仅税收一项,蒙牛每年就比伊利少缴近7、8个亿的税。“外资都已经把火烧到家门口了,不打不行了。放弃抵抗?还是勇敢面对?蒙古人的血性,不会做出第一种选择!”
现在的潘刚已经牺牲了很多,他的眼睛因为常年晚睡早起,一直黑着眼圈,所以被人戏称为熊猫眼。只要到了车上,他几秒之内就能进入梦乡,他甚至牺牲了同事和亲朋之间的交流时间,听部下说起几家同事聚会,他很是羡慕,因为他已经许久没有再重温过这个场景了。他和下属也很少有机会在一起促膝谈心,更多的是一起开会,跟十几号人同时说。他几乎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但这台跑步机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他只有不停地坚持跑下去。“我不是机器,机器不会懂得成功的快乐。”潘刚这样解释。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看到和经历的都太多,很少有像中国乳业这样复杂的竞争局势,也很少有潘刚和他的同行们这样拼命的,但又有什么东西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呢。
他说他很清醒,并时刻保持着清醒。
就像在那个井里的少年,他永远记得把他托出冰面的那双有力的手,他决心要做这样的人,所以他更在乎的,是这个世界是否还需要他这样的人去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