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草原牛仔的对决
我们一直习惯于这样看,中国乳业现在是双雄对决、两强争霸,来自草原的第一名伊利和第二名蒙牛把光明还有其它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在潘刚和牛根生两个草原牛仔之间正在上演全攻全守。有评论者认为:蒙牛当时的发展是剽窃了伊利的资源、信誉,是非常不具备职业道德的。但潘刚觉得冤冤相报何时了,也许沟通才是良性竞争的开始
潘刚成为伊利董事长的两个月后,伊利和蒙牛就实现了大规模的高层互访,这在从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乳业从来是得奶源者得天下,伊利贷款给奶农养的牛,经常给蒙牛的收奶站挤奶。蒙牛要想生存,就必须要从伊利那里抢夺资源,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么雄厚的资本投资奶站。在蒙牛扩张期间,两家就奶源问题发生过太多很激烈的冲突,同样是蒙古血源,他们采取了一种最原始以暴制暴的方式进行对决,收奶的员工经常相互发生冲突,这几乎成了一种常态,直到2005年,潘刚主动约牛见了几次面,两家终于达成共识:尽量不再互抢奶站,如果发生抢奶行为,双方要马上建立及时反馈系统。
而且这两个人会坐在一起协商原料采购秩序、市场竞争规则。当草原的英雄们不再是打游击,而已经演变成为强大的集团军,这种理性的竞争将对市场产生更加决定性的作用。2006年,第一名的伊利与第二名蒙牛的收入相加,差不多得有400亿,他们可以掌控中国乳业的大市场。
毫无疑问,两大品牌走着不同的道路
一个是坚持责任导向,道义为上,强调平衡与精准;而另一个追求营销致胜,战术至重,强调突破和速度。而一旦交叉与重叠,往往是极具震撼力的对决,前几年,蒙牛更加抢眼,赞助“神五”、赞助“超女”,凭借几个事件吸引的眼球。在这方面,伊利显得多少有些迟钝。但是当潘刚整顿完集团内务,开始发力的时候,连牛根生这样的枭雄也无可奈何。
为了竞争奥运会赞助商,潘刚和牛根生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品牌决战……
围绕奥运赞助商在伊利和蒙牛之间发生的战役,真相在哪里,也许就是一个“罗生门”,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伊利胜出,也看到蒙牛倒下,当年蒙牛要求和伊利同进同退,双方都动用社会资源进行了大量公关战,最后双方为了不“两败俱伤”共同宣布:“退出奥运合作伙伴的争夺(小常识:奥运赞助企业共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是全球合作伙伴,如可口可乐和柯达;第二是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如中国银行;第三是赞助商,如伊利;第四是供应商。)”。
时尚先生杂志通过对业界人士的采访得知,其实在竞争对手起草的文件中,他们有意无意在退出声明函上写的是退出“合作伙伴”,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参与“合作伙伴”的竞争,而是参加“赞助商”的竞标,这个协议根本是无效的。而这一点自然无法瞒过伊利。他们的竞争又开始了。
所以后来在得知伊利胜出时,蒙牛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两家共同退出后伊利又单方面申请,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胜出。”
一向出招老辣手段高明的蒙牛,真的就这样被人“捉弄”吗?我们曾向蒙牛求证,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也许可以这样说,在奥运乳制品赞助商选择上,这项选择周期最长,不以赞助金额作为首要标准的竞争,更多注重的是品质、诚信与可持续发展,最终是奥运选择了伊利。不过《时尚先生》却得到了另外一种说法:2005年10月25号,已经是双方所谓“共同退出”的很长时间之后,伊利和北京奥组委签约的20天之前,潘刚和牛根生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坐在一起,俩人那个时候仍然在聊各自对于奥运赞助商的志在必得。这样看来,双方都知道对手仍然没有放弃抵抗,也都在各出奇招,只是牛根生输了一招,因为潘刚是去签约的,而他仍然停留在寻求帮助实现签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