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市民吃火锅都爱涮丸子,可各种海鲜丸子到底是用啥做的?昨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部分散装海鲜丸子戴着“海鲜”的“名头”,但是鱼丸里没鱼肉、虾丸里没鲜虾,只有鱼糜、淀粉、色素以及海鲜精。
起名有“学问”
昨日,在新建路上的一家菜市场内,卖水产品的冷鲜冰柜里摆放着鱼丸、虾丸、蟹丸等七八种丸子。问及价格,售货员简单地指了一下说:“这些价格都一样,全是12.9元/500克。”在这些丸子上,记者没有看到任何说明,既无产地、生产日期,更没有提及原材料。问及售货员,回答说“不清楚”。而在另外一家农贸市场,销售人员则直接了当地说:“你别问了,我还真不知道是啥原料,反正保你吃起来‘筋道’。”
高军(化名)在我市从事鱼丸销售已经有6年了。他向记者透露,有些价格较贵的海鲜丸子确实含有海鲜成分,但含量也不高,低价散装丸子里则根本没有海鲜。“为了逃避法律、法规的制裁,现在销售商们打起了擦边球。”比如,某些虾丸的标牌上醒目注明“虾丸”字样,而旁边还用很小号的字体注明是 “仿龙虾风味”;蟹棒的标注也如出一辙,大字体写着“蟹棒”,前面却有两个小字“模拟”,连起来就是“模拟蟹棒”。
制作有“诀窍”
“虾、螃蟹都是好几十元一斤,就连草鱼都得七八块钱,你说这些丸子是拿啥做的?”一家饭店的厨师长说,饭店有自制的海鲜或肉丸子,一般500克的肉加上水和淀粉大约能做出600克至800克左右的丸子。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每公斤26元甚至更低价格的海鲜丸子,如果是用海鲜制作,成本都出不来。”
高军说,低价散装海鲜丸子的原料一般都是鱼糜、淀粉、水、食盐、香油、色素,鱼糜是唯一与海鲜有联系的原料。海鲜味从何而来?高军说,海鲜味道全是靠食品添加剂调出来的,就是加入海鲜精。此外,想让丸子有弹性,就加高弹素;想让丸子吃着筋道,可加入明胶;想让丸子颜色好,加点色素……也就是说,制作这些丸子,主要依靠添加剂。
买料有门道
几天来,记者连续走访了多家调味品商店,却没有见到这些添加剂。“看你这穿着,根本不像做生意的。不熟悉的人,他们一般不卖给。”高军告诉记者,做鱼丸生意的一般身上都脏乎乎、油乎乎的,而且卖家一般都把这些东西卖给熟客。
通过高军,记者见到了“海鲜精”。该产品的商标上写着:“本产品适用于食品工业中速制面调料,膨化食品中海鲜味调料和其他海鲜味产品,餐饮业海鲜类菜肴烹饪调味及家庭使用。产品特点:海鲜精属调味料,食品工业中使用,可使产品有浓郁的海鲜味,大大地提高了产品档次……”
高军说,除了“海鲜精”外,常用的还有“高弹素”、“肉香精”等添加剂,价格在30元左右,贵的七八十元。
标准已过期
为何低价的海鲜丸子能大行其道?据了解,国家在1988年曾发布过关于鱼丸的检查标准,可该标准早已过期。“这么跟你说吧,市场上不少鱼丸的含肉量可能连10%都不到,因为鱼丸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含肉量由企业自定!”高军说。
“多放肉、放好肉,大品牌能卖上价格,小作坊的产品卖给谁去?”高军坦言,小作坊就是在降低售价和节约成本上 “下工夫”。鱼丸利润低,受原料价格影响大,产品附加值甚至不到20%,除去加工成本几乎不挣钱,这也导致不法企业大量加工劣质鱼丸。 记者 张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