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在2007年时就率先提出这一模式并付诸实践,身处一线的韩玉堂和他的团队深知转变中国传统奶牛饲养方式的艰难。当他在15年前还是伊利普通的一位原奶质检员时,已经亲身体会到中国乳业分散养殖、分散挤奶的弊端,原奶质量难以管控,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1997年起,韩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建立标准化奶站,倡导奶农们把奶牛牵到奶站进行统一挤奶,以便于监管。为了减少污染,这些标准化奶站还专门安装了清洁系统,希望奶农们洗干净手后再去挤奶,但仅此一项改变,都经历了漫长的说服过程。
韩玉堂看到了这种习惯改变的艰难,因此下决心引进先进的挤奶设备,以替代人工挤奶。但习惯于人工挤奶的奶牛的产量在一开始却降低了很多,奶农们很快发起抵制。无奈之下,韩找到一些养殖模范户,动员他们率先采用机器挤奶,为其它奶农做示范。不久之后,看到奶牛恢复稳定高产,同时也能让自己摆脱繁重的挤奶劳动,奶农们逐渐接受了这一“新花样”。
任何一次微小的改变,在伊利看来,都不啻是对传统奶牛饲养和生产方式的艰难革命。接下来,他们要解决的是人畜混居问题,彻底消除奶源供应的污染威胁。2000年起,伊利开始推广养殖小区模式,动员奶农们把奶牛送到专门建立的养殖小区进行科学化饲养和卫生防疫。在这一基础上,从2007年起,长期着眼于基地建设的伊利开始提出奶联社模式,并在2008年后开始大力推广。这也是奶联社这种新型饲养模式第一次大规模的在中国进行推广。
在韩看来,奶联社模式的本质是,让过去把养牛当作副业的奶农转变身份,成为真正的牧场主,成为产业农民。将奶牛交给奶联社进行专业饲养后,奶农可选择进入奶联社工作,或者种植牛饲料作物,成为产业链上的一部分。
奶联社解决的是小奶农的问题,伊利还为养牛大户推出定制方案:那些已经拥有几十头或上百头奶牛的大养殖户,可以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以理事会的形式进行自主管理,伊利则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