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上涨推高CPI仅是表象
“为什么农民哭的时候看不着,价格稍微好点,反应就这么大呢?”安徽一位农场场长对记者说,“不光是我们影响物价,物价也影响我们呀,化肥、农膜、农药都在涨价,农产品价格能不涨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严重通货膨胀,都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认为,一旦农业这类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大幅上涨,就标志着全面通货膨胀开始形成。这说明农产品价格是处于价格上涨链的末端而非源头。究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还是通货膨胀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要辩证分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研究员表示,农产品自身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对总供需平衡的影响,要小于总供需平衡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现代农业的成本因素已经高度市场化。以小麦生产为例,正常年景下原料投入、打工的机会成本以及隐性地租成本,会占到产品销售额的90%左右。如果投入因素分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们的价格普遍上升,必然是国民经济的总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其后果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秀清、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辛贤表示,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农业减产对CPI上涨幅度的影响在大幅下降,1987—2007年期间,相同的农业减产幅度对CPI上涨的影响下降了近一半。根据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非农投入占农业生产中间投入的50%,占食品制造业中间投入的25%。2003年我国农业减产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仅为6.6%,而实际上涨13%,也就是说其余50%的农产品价格涨幅是农业以外的因素导致的。
农业部农研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CPI上涨仅仅是一种现象,并不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2008年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2009年信贷投放量高达9.6万亿元,同比增加95.9%,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量增加4.6万亿元。我国广义货币总量达到67.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8.5%,远高于我国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推动CPI走高。
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保供给促增收
面对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就容易找到一个平衡点。
目前,最大的收入分配失衡,是城乡差距。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的国际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2扩大为3.33。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虽然引起CPI指数走高,但有利于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市场价格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的形势下,允许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也是自去年底以来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水稻等主要产品最低收购价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CPI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可以说,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主要被广大农民承担。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旺盛且增幅较快,但相比之下,以粮食为中心的农副产品价格却偏低。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可以最直接的方式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实践证明,农产品价格指数每上涨1个百分点,农民年人均增收幅度增加0.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7%,剔除产量增加因素,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带来农民增收约192亿元。
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利于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2007年,以生猪为首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8.5%,2008年,财政支农增速高达38%。以往长期的工农产品剪刀差,致使大量农业资金流失。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从而保证农产品供给,使价格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