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市场动荡,职工和债权人堵门、堵路、堵桥的群体性事件不断,风光一时的民营企业太子奶集团公司自2008年中期濒临崩溃。(资料图片)
1998年,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用分期付款方式以8888万元价格拿下了央视食品饮料类的年度“标王”后,如雪片般飞来的订单,催化了李途纯经营方式发生“核聚变”。李途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他有一套称为“无成本生产,零风险经营”模式,即以太子奶为载体,向社会融资维持运转和增长(这种经营模式,迄今仍为国内一些企业所用)。据株洲市审计和调查表明,太子奶不仅“赊账”买原料和设备、外出招待用餐、建设豪华厂房,连职工食堂的食材包括猪肉蔬菜,都赊账。太子奶出事时,在长沙一家酒店仅“月饼款”就欠了20万元。
“只有应付款,没有应收款”的畸形“太子奶”,带有传销或者变相非法集资意味的“营销网络”,在高峰期竟吸引了全国约7000名经销商。这些人打入太子奶账上的货款,最高的一人有1200万元。而与太子奶有间接利益关系的人,难以准确统计,据估计有数万人。太子奶的“政策”是,打款越多、拿货越多,现金折扣就越高。货卖不出去,可以退回厂家换新货。
这种经营模式,一个时期内还真制造出了一个超常发展的幻象:从1998年至2008年,太子奶销售收入几乎年年翻番,到2008年发展到了20亿元。包括雀巢公司等在内的海内外很多知名企业,从2007年开始倾心太子奶,贷款、注资、参股、发债等不在话下,上市、收购等资本运作承诺也频频提出,其中国际一知名饮品企业曾提出要以15亿元收购。
“击鼓传花”式金钱游戏恶果显现
李途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承,“资本魔方”能实现财富呈几何级增长,使他彻底迷失了方向。
从央视标王走入破产穷途:“太子奶”真相
2007年初,太子奶集团更名为“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风险投资7300万美元,占离岸合资公司30%股权。同时双方还签了一份“对赌”协议: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 ,如 果 太 子 奶 集 团 业 绩 增 长 超 过50%,就可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太子奶集团创办人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押下重注之后,“太子奶”必须高速增长并争取通过扩大规模和粉饰报表上市,实现这一目标惟一的可行途径就是变本加厉地从经销商手中圈钱,在各地“做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