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医药相结合的综合养生观 张明亮认为,根据传统的理论,食饵与医药是“体同而用别”的。 “体同”是指他们都是取自于大自然的生物,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用别”是指二者在运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则大大的不同。
医药治病,包括丸、散、膏、丹、汤等,其使用范围仅限于“对症下药”、“中病即止”,而“不可以为常”;食饵疗法则兼具治病、保健两这种功效,并且可以长期服食而无流弊。 根据经典著作和百家的立言(如《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道生”之文),食饵、医药与气功也都是相提并论而统一运用的。佛家的密部经典、道家的内景和服饵诸经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则更是丰富多彩,并且都明确地指出了养生之道,一面依靠服饵,一面依靠气功。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华佗,不仅在医学方面有所创造,而且在服饵、气功、针灸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华佗不仅传出了“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的服饵方——“漆叶青黏散”, 而且还在《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实践体会,模仿虎、鹿、熊、猿、马等动物的习性,创立了著名的养生功——华佗五禽戏,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华佗实是一位集医药、食饵、气功疗法于一身之大成就者。 另诸如晋代著名的炼养医学家、气功家葛洪(号抱朴子)、唐代“药王”孙思邈、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等,也都非常重视医药、食饵与气功的综合疗法。 在气功、药物、食饵的应用上,历代养生家都是以导引功法为主、食疗为次,药物为辅。其中用气功来调整人体的气脉循环,增强五脏六腑及筋骨皮肉的功能,以抵抗外来病邪的侵袭;用食饵来补充人体的精气,增进气血畅旺,并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用药物则重在补偏救弊。将食饵与医药、导引等养生方法辩证地、科学地配合运用,一定会相得益彰。
传统食饵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张明亮为传统食饵养生总结了几个特点。 一.形式多样。 食饵按照作法可分为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淄炒、焖炖等:按其材料则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石品六大类;如果从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作用性质来分类,则可分为“荤腥门”和“素净门”两大类。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征象,结合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依此而确定相应的食疗方法。 因此,食疗并不是只讲究如何好吃和营养,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便失去了食饵养生的主旨,相反地造成了“肥甘之所积”、“百病从口入”,为疾病侵入人体打开了一个大门。 例如:“胃阳虚”的患者,如果您认为他是胃病,消化不良,应该吃“全流”,便硬性地规定给他鲜牛奶喝,对于这类患者,您问他喝了牛奶的感受,他一定说“哎呀!牛奶吃了,半天不想吃东西,闷胀得很”,甚至“脾虚”的人吃了牛奶,会泄肚子。但牛奶好不好呢?牛奶肯定是很好的营养品,不过运用的太机械、太死板,而不适合客观条件就适得其反了,所以辨证施食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和阴阳。 食物五味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其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其作用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