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将于2012年4月实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其中对标注致敏物质作出了规定:如果用麸质的谷物、甲壳类动物、鱼类、蛋类、花生类、大豆类、乳制品、坚果类等做配料,或者是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物,宜在配料表中使用容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对食物过敏提出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那么,过敏原是什么?是不是通则中提到的八类食物都会引起过敏呢?
什么是食物过敏原
中华医学会副研究员吕相征博士介绍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吃了某种食物后,会出现皮疹、呼吸急促或困难、腹泻等消化系统或全身性的不良反应,这些症状有可能就是由某种食物带来的。他说,从专业角度讲,食物过敏原是指某些食品在摄入人体后,可选择性激活免疫细胞,诱导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后,引起的消化系统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过敏。
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过敏原的研究、关注、管理规定以及消费者的认知程度还存在巨大差距,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于2004年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销售的包装食品,必须符合该法规中对食物致敏原的标识要求。日本则要求食品标签中对于导致食物过敏的成分必须明示。而我国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和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上,食品包装上已标识、标注了食品过敏原。
哪些食物是过敏原
食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其中只有一部分容易引起过敏。据科学研究,引起过敏的食品超过170种。但幸运的是,引起过敏反应90%以上的以蛋、鱼、海鲜、贝类、小麦、花生、大豆、坚果八大类为主。
有一个极端的案例:一名加拿大少女在与男友接吻后死亡,原因是她患有花生过敏症,而男友刚巧吃了花生酱三文治,她无意间吃到残留的花生酱,休克后抢救无效死亡。就全世界而言,食物过敏是过敏性疾病的一种,可能成为某些严重过敏性疾病的诱因。
对于中国人来说,容易导致食物过敏反应的食物主要是:在儿童阶段为牛奶、鸡蛋、大豆等;在成人阶段为花生、坚果、海产品等。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中所含的过敏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性。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食物过敏的人对另一种食物也会过敏。这是因为这两种食物含有相同的致敏原,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食物会发生相同的食物变态反应。比如对牛奶过敏的人可能对羊奶也过敏、吃花生过敏的人对其他豆类也可能过敏等就是这个原因。
怎样防治食品过敏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认自己对什么食物过敏呢?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鸿主任表示,预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到正规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经过抽血、皮试等方式就可测出数种食物过敏原。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过“尝试”的方法来初步判断过敏原。如在食用某种食物后感到不适,那么可以间隔二至三周不摄入此种食物,如症状无好转,则不能判断与此种食物有关;若症状转轻或症状消失则有可能人体对此类食物过敏。
张鸿主任表示,如已确认对某种食物过敏,那么不摄入含致敏物质的食物是预防食物变态反应的最有效方法。当经过临床诊断或根据病史已经明确过敏原后,患者应当避免再次摄入此种过敏原食物。比如对牛奶过敏,就应该避免食用含牛奶的一切食物,如添加牛奶的雪糕、冰激凌、蛋糕等。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患者本来对某种食物过敏,但过很长一段时间,再次食入此食物时,却未发生过敏反应。这是因为在致敏阶段产生的抗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降解后,已经消耗殆尽,不会再对同一种致敏物质产生反应。尽管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并不一定会发生,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再次食入此种食物。
张鸿主任还提示,如发生食物过敏,症状较轻可自行购买脱敏药治疗,但如出现较严重的麻疹、腹泻甚至呼吸困难,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