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揭开“健美猪”惊人真相
如今,回望整个节目的采访和制作过程,《“健美猪”真相》节目暗访记者弓弦(笔名)找回了中学时代训练写“议论文”的感觉:“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要鲜明,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要可靠;论证过程要科学,要严丝合缝。这样的思路贯穿了‘瘦肉精’事件调查的始末。”
他在河南先后暗访了二三十家养猪场,不论大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事实:过去养猪要喂一年才达到出栏标准,现在半年时间就可以了。原因到底在哪里?
他还发现这些所谓的“健美猪”跟一般的猪在体形上差别不小,“拱背收腹,屁股浑圆,肌肉结实”。问养殖户个中缘由,回答是在饲料中加了“药”。
由于之前做了大量的功课,弓弦心里清楚,这里的“药”指的就是“瘦肉精”。
弓弦知道,自己不能站出来说这就是“瘦肉精”,必须让养殖户直接说出口,而且要让“瘦肉精”现身,出现在他的暗访镜头里。
他必须找到“论据”。没有真实可靠的“论据”,“论点”站不住脚,调查也就不具备科学性。
弓弦回忆说,当时他就认定,能否拍到如下镜头,是决定这次暗访成败的核心:养殖户承认手里拿的粉末就是“瘦肉精”,再把“瘦肉精”加到饲料里,然后拿这个饲料去喂猪。“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后面的调查都没有意义,别人会以为你是瞎说。”
这是暗访调查,呈现出来的必须是铁的事实,来不得半点马虎。弓弦四处寻找时机,力图拍摄到理想中的场景。
为何这些猪不一般?弓弦得到的回答是在喂猪时“加药了”或者是“加精了”,但问及这个“药”到底是什么样子时,有的干脆地回绝:“没有了,用完了。”有的假装去寻找,转了一圈,答复是“已经用完了”。
弓弦知道,养殖户不说“瘦肉精”,而是说“药”,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瘦肉精”这三个字非常敏感,在心理上有压力,他们都明白,使用这些白色粉末意味着什么。
他借助心理辅导的方式,突破采访对象的心理防线,让采访对象拿出“瘦肉精”,并且告诉他是从哪里买到的,花费了多少钱。
关键性内容终于留存在了他的镜头里。这样的调查,在弓弦看来充满了魅力:“如果不去调查,你可能永远揭不开这个盖子。”“瘦肉精”终于现身了,但弓弦没有停步不前,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何养殖户“明知故犯”,冒着风险“加药”?
经过深入调查,潜在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为了少吃油腻,不少人在买肉时都会选择瘦肉而不选肥肉,所以瘦肉在市场上具有强劲的消费需求。市场的需要自然传导到生猪屠宰场的身上,期待屠宰场多提供瘦肉。生猪屠宰场又将这样的需求转移到了生猪贩运经纪人的身上,希望他们多贩运一些瘦肉率高的生猪。最终这个“重任”落到了养殖户身上。
弓弦的调查发现,养殖户基本上没有多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的信息大量从生猪贩运经纪人那里获得,所以,这些经纪人才是“瘦肉精”的携带者。
细致的调查让他对其中的情况更加熟悉:
“为了讨好市场,生猪贩运经纪人怂恿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他们会向养殖户承诺,你用我的饲料,我保证多少天,猪长成什么样,我还负责收购。农民最怕的就是猪长成了卖不出去。猪一天天长大,再养就赔钱。猪长到250斤,还卖不出去,农民就慌了。一头猪一天吃五六斤饲料,那就是十块钱左右的成本,一百头猪就上千块钱了,农户根本承受不了。所以他们对经纪人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
而且,一头猪吃“瘦肉精”,成本是一到五元,但经纪人会提高“加精猪”的收购价格,养殖户每头猪能多赚二三十元。
“农户把钱看得非常重,因为他收入低,对他来说几十块钱可能是家里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农民就想,那就喂吧。这是因为市场的催化与引导,市场绑架的力量不可小看。”弓弦说。
养殖户冒了风险,但他们却处在利益链条的底层。弓弦介绍说,按照当地的规矩,一般生猪贩运经纪人收购一头猪要索取18.5元中介费,其中包括10元信息费,6元运猪装车费,2.5元用于开票的费用。10元所谓的“信息费”,由经纪人独占。
“农户并非主谋,发财的是后边的利益链条。农民的目的其实特别单纯,能喂好猪,多长肉、多挣钱就行了。而那些经纪人,除了赚中介费,平时还靠倒卖‘瘦肉精’挣钱。养猪其实非常辛苦,所以我呼吁板子不要都打在农民身上。”弓弦如是说。
生猪贩运经纪人“坐收渔利”,当地监管部门也“唯利是图”,结果层层监管纷纷失守,形同虚设。
根据规定,生猪外运,必须到设立在省界的动物防疫检查站接受出省检查。当弓弦和运猪车的司机抵达位于河南省省界的芒山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时,工作人员张口就要钱。原本正常的检查费用是20元,交上100元就能买个平安无事。
“瘦肉精”的检测,可以实行“尿检”。给监管部门“进贡”了,一般情况下,“尿检”就会被取消,可以顺利过关。有时搞突击检查,必须“尿检”。检查人员收了“昧心钱”,自己故意不去接猪尿,而是让运猪车的司机自行取尿。这多少有些心照不宣的意思,所以有的司机甚至是用人尿替代猪尿,送去进行“瘦肉精”检测。
整个采访过程,弓弦一共拍摄了100多个小时,结果播出的节目长度是45分钟,每个镜头都是层层遴选出来的。“节目播出后,至今没有人质疑说这个报道有假,或者说有瑕疵,有争议。”
弓弦说:“当时台领导明确,要考虑到节目播出后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不能起反面作用,要站在负责任的高度,进行建设性报道。我们做这个节目是希望涉及的相关部门好好地整改,朝好的方向发展。”
“在整个团队尤其是弓弦等前期暗访记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节目制作,也取得了难得的突破。”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