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眼中,塑化剂似乎已成“无处不在”之势。多国研究证实,塑化剂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胎儿和儿童的正常发育。
专家:塑化剂长期少量接触危害更大
塑化剂对人的主要危害方式是什么呢?华南师范大学生物与化学系黄儒强教授说,吃进肚子。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加工、加热、包装、盛装的过程里可能会造成己基酯的释出且渗入食物中。塑化剂属于塑料中的添加剂,各种塑料制品、塑料容器、保鲜膜中常能发现其身影。
“塑化剂”在塑料中合法添加,常因使用不当被吃进肚子。而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扒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是有些人太贪图方便和便宜,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帮凶”。
黄儒强教授提醒,当心高温让塑化剂释出。他解释说:“塑料制品分很多种,所能耐受的温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超市购物时能看到有的塑料容器、保鲜膜会注明"微波炉适用",或者写着"微波炉专用容器",说明这个产品能耐高温,加热后是不会变性变"毒"的。对没有特别注明的容器你就要注意标签上标注的"适合温度",而决定其用途。”
“尤其是一遇热就变软、变形的塑料制品,一定不要用其装盛食物。同样道理,这类玩具也最好别买给小朋友玩。因为,儿童喜欢抓着玩具往嘴里放。”黄儒强教授说。
多喝水,可帮助排出塑化剂。万一孩子已经接触了塑化剂,还有办法补救吗?黄儒强教授说,对于小量的塑化剂,人体的内脏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比如,对一个60公斤的人而言,一天摄取1.2至8.4毫克的塑化剂,是能通过代谢系统,自行排出体外的。但因为人体需要通过肝脏解毒,所以,如果长期少量摄取,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反而,大家只要不是持续大量摄取这类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影响是较小的,不用特别担心或去做检查。如果怀疑自己吃了有此危险的食品,建议你多喝水,增强体内循环,加速塑化剂的排出。
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塑化剂伤害
有研究称,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塑化剂的伤害。又有研究说,孕妇血液中的己基酯浓度越高,产下的男婴有越高的风险发生阴茎变细、肛门与生殖器距离变短、睾丸下降不全等症状。这让不少父母暗暗担心,孩子的健康是否已经受到损害了?
儿科内分泌专家梁立阳说:“孩子出现性早熟、性发育不全,是否就是由塑化剂引起的,这很难判断。也不存在专项的检查手段,表明性发育异常就是由塑化剂引起的。”因此,家长能做的是及早发现孩子的身体异常,快快求医治疗;在孩子的食物、玩具、接触的塑料制品上把好关,并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男童:留意细小阴茎。塑化剂对男童的主要影响是男性性功能发育障碍,如外生殖器畸形、尿道下裂、睾丸小、阴茎短小、发育迟缓等。梁立阳说,这个问题在孩子6个月内,以及青春期的时候较容易被发现。“新生婴儿如果阴茎很细小,像个小田螺,明显跟同龄孩子有差异,这就是个异常的信号。临床的检验标准就是6月龄儿童的阴茎小于2厘米。”但是,不少家长、缺乏经验的医师以为这是正常现象,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长好,造成了误诊;另外一个容易被发现的阶段是男孩的青春期(约为10至20岁),迟迟未见孩子有发育迹象,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女童:留意乳房发育。塑化剂对女童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性早熟。梁立阳提醒道,如果女孩不到8岁就出现乳房、阴毛、腋毛等性发育症状,需及时看病处理。其中,乳房发育是早期较为明显的症状,家长比较好察觉。此外,女童提早出现男性性发育特征,如阴部有毛、声音变粗、喉结突出也是性早熟的表现之一。性早熟很复杂,有些为“假性”,有些为“真性”,家长千万不能存有“观察看看”的心态,要快快带孩子就医,找专业的儿科内分泌专科,对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