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三聚氰胺所带来的民生剧痛之后,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终于得以出台。
不过,万众瞩目的“新国标”公布之后,非但没有迎来预期的掌声,公众反倒对“新国标”的一些标准产生质疑。譬如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以至于舆论惊呼“一夜退回25年前”。卫生部昨日对此作出回应,称“新国标”的绝大部分指标提高了,甚至超过了国际标准。(7月14日 《新京报》)
当然,民众对于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当肯定。毕竟三鹿事件不但给不少孩子带来了死亡的阴霾和难以愈合的伤痛,更是给社会带来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按照公众和媒体的解读,此次“乳品新国标”的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乳品“新国标”中的标准为何会出现“倒退25年”的状况?倒退异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民生考虑,抑或是利益博弈。是解除这场“乳品新国标”信任危机的关键所在。
三鹿事件的惨痛教训,已经成为社会难以忘记的伤痛。相关部门监管松弛,政策被商家等既得利益者架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国家标准”被异化成企业标准或者利益集团的标准。这样一来,百姓的食品安全标准便交由利益集团来把控。试想:利益的驱使下和侥幸心理的催化,并且标准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面对暴利的诱惑,道德的力量难以扼住无良商家伸向百姓健康的黑手。
尽管相关部门出面回应称这次标准的倒退“符合国情”,但是在食品安全这一项上,所谓的“国情”便是民意。老百姓的标准只想喝上健康的乳品,不必为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的添加剂战战兢兢。但是,作为决策者,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的时候,难免会基于其他的考虑。譬如被三聚氰胺摧垮的乳制品行业,该给予怎样的政策扶持,使之重焕生机;怎样的标准才能符合商家的利益……这一切,恐怕都是摆在标准制定者面前的难题。明确该“倒退”的标准没有受到利益的捆绑,对于公众而言,要比“符合国情”的回应更能顺应民心。历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让公众明白:不是标准不放心,就怕标准被利益所捆绑。
因此,无论基于国情还是立足于现实环境,抑或是依照国际标准,前提必须基于民生立场,符合百姓标准,摆脱利益对乳品安全标准的捆绑。并且,乳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应该是政府代表消费者跟利益集团博弈。事实上,如果政策制定者在这场事关民生的博弈中发生角色错位,畸形的利益关系必定产生畸形的标准。而这,不但将对百姓的食品安全埋下隐患,而且对于乳品行业而言,也是极大的潜在伤害。中国乳业因三聚氰胺轰然倒塌,伤害的除了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利益。
乳品安全乃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都事关百姓的健康,一个基于民生立场制定的标准,才能成为百姓信任的标准;而如果乳品安全标准为利益所捆绑,考虑的是利益集团的情绪,那么这样的标准非但难合民意,反倒可能给食品安全埋下新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