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召开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会。针对此前媒体报道的“卫生部工作人员表示,我国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近六成无法检测”,卫生部回应说,食品添加剂从产品本身检测来说,都是有检测方法的,无法检测是指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此类标准目前确实需进一步完善,但部分添加剂无法也无必要检测。
权威人士解疑释惑,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的误读和担忧,但这种“自我辟谣”,似乎不足以答疑。
近年来,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中“自己‘回应’自己”“自己为自己‘辟谣’”的信息发布仍时有发生。根据舆论传播“先入为主”的规律,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更倾向于相信第一次听说的情况,而对后续信息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质疑。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认为,“纠正的速度赶不上首先传播出去的速度,先入为主造成的危害是后面的纠正几乎没办法全部弥补的。”
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是时效性、完整性和权威性,而公开透明的本质和灵魂就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信息公开不是说书讲故
事,不必以“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吊公众胃口,应力争在没有保密必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无法检测说”而言,同属卫生部“内部人员”,有人说“很复杂”“无法检测”,有人说“不复杂”“有检测方法”,前后矛盾,会让公众无所适从,更有损政府的诚信与权威。
不当信息能够纠正,但政府公信力的失而复得却并非易事。希望“六成添加剂无法检测”风波能让政府部门引以为鉴,尽力确保向公众发布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和权威性,莫让政府部门再陷入“自我辟谣”的尴尬中。
摘编自《法制日报》6月20日文/张玉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