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都会有很多人关心“能够吃什么来解毒”。从林光常到张悟本,“排毒”也都是极具号召力的部分。在台湾,塑化剂被发现广泛存在之后,“排塑化剂餐”也就应运而生。
塑化剂,真的可以通过那些“餐”来排?我们有必要去“排塑化剂”吗?
跟三聚氰胺事件不同的是,塑化剂在出现伤害病例之前被发现了。迄今为止,它的问题是“容易使消费者大大超过安全摄入限”。而这个“超出安全限”的量不一定会导致可见的危害。吃进去的量不清楚,能否产生危害也不清楚,研究它如何“解毒”也就很难吸引科学家们去费心。
的确没有证据说那些办法“肯定没有用”。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来说——那些“排塑化剂”的理由,都没有依据,理论分析也不合理。关于塑化剂的危害,目前基本上只有动物实验结果,而且集中在不同的量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在它如何产生危害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指望用一些食物去“解毒”,只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
当然,人们总是担心“万一有隐藏的危害呢”,觉得“做了总比没做好”。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那些“排塑化剂餐”“排塑化剂法”害人的可能性也不大,只是从你口袋里掏走些钱而已。如果不怕麻烦不怕花钱,通过做“一些努力”来获得心理安慰,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避免塑化剂的危害,关键还是要尽量减少其摄入。导致塑化剂“摄入超标”的途径,主要还是这些非法食物。关注有关部门的公告与监管,从可信赖的渠道购买合格食品,依然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措施。此外,塑化剂可能存在于PVC塑料中。它与塑料的结合不紧密,容易浸出来,所以PVC塑料制品是环境中微量塑化剂的主要来源。孩子对于塑化剂更加敏感,更容易受伤害,要避免给他们可以咬的软塑料玩具。塑化剂容易溶解于油中,所以用PVC塑料容器来长时间盛放食物也可能增加风险。在加热的情况下,它更容易浸出。因此,放入微波炉的塑料容器或者保鲜膜,应该使用“可微波加热”的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