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宇:重新审视中餐的国际化战略
中餐的国际化我们已经说了多年,做了多年,20多年前不少国内中餐企业纷纷尝试海外开店,效果大都不理想,连站住脚跟都没有。因此,现在再提如何走好中餐国际化之路,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
我认为,我们追求的不是国际化本身,而应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国际推进的目标,从本质上是要做一个具有国际美誉度的全球知名品牌。而在我国此前的中餐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误区与现象,应该值得重视。
一是片面盲目追求到国外开店,缺乏竞争与应变和支撑保证能力。要提升中餐在外开店成功和国际地位,需要我们在保持中餐文化和烹饪特色风格的基础上,以更高的经营管理标准要求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强与提升企业的国际水平。二是过于追求引进外资,进行资本运营和国外上市。三是只满足于企业现有的短期利益,不能规范运行和长远筹划。
要想走出误区,就要懂得如何更好地研究国际发展经验和形势,从企业运作、人才培养和行业规则环境等方面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理念和模式,先在思路上与国际接轨,这才是走向国际化的前提。
中餐国际化的课题不是简单到国外去开店,深层含义应该包括三方面内涵,即要有国际化的发展理念;要具备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和环境;要推进国际化的发展扩张。
黄钺:不要让中餐等同于快餐
作为一名在海外经营中餐的企业家,我亲身感受到,中餐是要通过文化来传播的。2006年,我在荷兰开设了全欧洲最大的中餐馆“WOK DE MALLEJAN(大众美食汇)”,在注重中国美食文化的同时融入西餐的工艺,要求员工不仅要懂得怎样做菜,还要掌握葡萄酒鉴赏、懂得营养搭配等知识,这样大大提高了中餐的质量,改善了中餐在海外的形象。
很多到中国尝过中餐的外国人都认为,在本国吃到的糖醋排骨、麻婆豆腐都不是正宗的中国菜。这就足以证明,虽然中餐在海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有些海外的中餐与国内的中餐无论是味道还是技艺都已经大打折扣了。比如,在绝大多数的荷兰人眼中,中餐被看成了快餐,外国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华美食和中华文化一样渊源流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如火如荼进行,一系列国际性大活动在中国的开展,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也认识了中餐。中华美食在海外市场的需求量更加大了。但是,随着中餐海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以往在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上困扰着中餐国际化的课题又重新提到海外中餐业发展的日程上。
作为海外中餐的经营者,从自身方面讲,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多地赋予中餐一些文化和技术,从而提升我们的经营品位,改变海外中餐的形象,提高中餐的附加值。从经营上讲,海外的中餐企业,应该依靠于国内的中餐母体,充分借鉴和学习有助于发展海外市场的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中餐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记者吴颖张笑嫣/文并摄)
李昭玲中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副主任、市侨联主席
卢彦 北京市商务委主任
姜俊贤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中国全聚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彬 北京中华厨皇协会会长
阎宇 中盛联成(北京)资讯投资顾问公司执行董事
黄钺 荷兰玛丽朗大众餐饮董事长、大众投资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