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老年健康问题。但一些不良商家却千方百计让老人掉入保健品消费的陷阱。个别老人还因此与子女闹翻,引发家庭矛盾。
由于老年人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老龄化也意味着社会对健康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催生了大量的保健品企业。有人看到此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就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甚至兜售假冒产品,欺骗消费者。
迷恋保健品:勤俭老人舍得花钱
养生本是好事,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老人痴迷养生讲座、买保健品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为了听课,他们凌晨四五点就排队,对保健品一掷千金,但很多产品被证实完全没用。
走进张阿姨的家,记者就被眼前的阵势吓了一跳:客厅里堆满了不知名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整整占据了小半间屋子。张阿姨的女儿小姜告诉记者,为了买这些保健品,一生勤俭的老人已把多年来的积蓄花光了。“钱浪费了不怕,老人每天清晨四五点就跟很多同伴去保健品推销会门口排队,完全迷进去了,谁劝也不听。”
“这些推介会起初总是会免费送一些养生品,非常受老年人的欢迎。”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年轻人提起老人对保健品的执著,非常地无奈,“各种推介会是来了一拨又一拨。这不,上一个推销保健品的商家才走,推销土特产的又紧接着来了。”
在机关工作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前些年保健器械刚兴起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花1万元买了一个理疗床,说是又能降血脂、降血压,还能软化血管……总之是包治百病。可用了不到半年,感觉没什么效果,理疗床就被闲置了。现在他母亲又乐此不疲地穿梭于各种免费理疗馆,“说是免费,也花了不少钱,买些无用的东西。”
免费体检:指标多为“不正常”
退休在家的高大爷接到一位陌生人的电话,自称是北京某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来统计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大爷便将自己的情况如实相告。
不久,该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通知高大爷老两口去做免费体检。检查后工作人员说,他们的血脂高,动员他们买降血脂的药。夫妇俩经受不住劝说,就花3000元钱买了一个疗程的药,工作人员陪他们到家里取走了钱。当天晚上,高大爷吃药时仔细看了看外包装,“这哪里是药,上面明明写着‘保健品’三个字。”把保健品拿到市场上问了问,价值才200多元,高大爷大呼上当。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高大爷这种情况的事儿还真不少,一些人打着免费检查身体、免费试用产品、免费听健康讲座等方式,把老年人召集到一起,然后鼓吹自己的产品“能治百病”。有的是推销“磁疗椅”,有的推销“饮水机”,有的推销床上用品。“医疗器械”和“保健品”鱼龙混杂,让人真假难辨,无论能不能治病,有的干脆直接宣传能够治病,有的则利用文字打擦边球,称“具有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
一位曾做过“直销”的王女士说,她们卖的保健产品利润非常高,“有的一套床上用品七八千,如果我们推销出去的话,就可以拿1000多元钱的提成。”
老人上当:多与求医心切有关
老年人遭遇所谓的上当受骗其实与其治病求医心切和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很大关系。专家指出,首先,由于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备受高血压、失眠、心绞痛、心慌胸闷等各种疾病的折磨,有病乱求医现象屡屡发生,再加上部分保健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为了推销产品而推销产品,就可能夸大保健品的功效或者抓住老年人的同情心理死缠烂磨促使老年人买单。
其次,老年人对保健品的功效缺乏认识。其实目前国内的保健品主要有两大类:营养型保健品和辅助治疗型(也称功能型)保健品。营养型保健品主要是提供人体必需的一些营养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如蛋白质、多链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一族。功能型保健品主要是针对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具体疾病具有辅助调理作用的一类产品。
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中国人的保健意识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多从学校教育就开始认识养生保健对健康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发达国家30—40岁的青年人就已经开始注重心脑血管保健方面的投资了,而中国大部分人在50岁以后发现身体出现症状或通过体检血液指标异常才开始保健。甚至有些人即使发现身体的某些指标异常,也自认为年轻,不把健康当回事。
专家提醒:帮助老人理性消费
“无人相伴、缺少关爱的老人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寂寞感,这样的老人非常渴望到人群里生活,于是产生了从众、强迫自己消费保健品的行为。”心理医生萧丹分析说,一些老年人在家寂寞无聊,没有人经常陪伴在身旁,为了寻找心理上的满足,往往会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从而不知不觉听信了销售人员的甜言蜜语。甚至有的老人还自愿与骗子一起做虚假宣传。还有些老人在购买了假冒产品后不愿告诉子女,害怕被抱怨或怕子女去找销售人员麻烦。
“作为子女,千万不要一味拒绝和讽刺老人的行为,不要张嘴就说‘不行’,一定要站在老年人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萧丹建议,要理解独居老人寂寞、失落的心理,子女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和老人沟通,陪伴老人,尽可能帮助老人转移注意力。另外,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子女应该积极地帮助老年人去了解产品,学会帮助老人进行理性消费。
最后,工商管理人员提醒,购买保健产品时应该注意:一是索要发票,二是索要产品使用说明书,看清楚其口头宣传的内容是否在说明书上明确标示出来,以备出现问题后维权有依据。(记者 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