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啤酒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将其持有的重庆啤酒12.25%的股权转让给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转让股份共计5929.46万股,金额共计23.85亿元。股权转让完成后,嘉士伯香港与其关联公司嘉士伯重庆有限公司将共同持有重庆啤酒29.71%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重啤集团持有公司20%的股权,退居公司第二大股东。(6月11日《中国证券报》)
熙熙攘攘的重庆啤酒股权转让资本大战历时两个多月终于落幕了。可惜,赢家不是重庆啤酒,也不是中国民族资本。
2010年4月初,重庆啤酒以“治疗性乙肝疫苗项目”作为理由出让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5929.4582万股重庆啤酒国有股,这部分“国有股”占总股本12.25%。消息放出后,业界普遍的评价是“重庆啤酒的股价有些高估”。微妙的事情就在于,明知股价被高估出售,依然有嘉士伯、华润雪花、百威英博三大啤酒巨头参与竞争,并且最终的搏杀在嘉士伯和华润雪花间进行,显然嘉士伯的胜出是一种必然。
在明知“嘉士伯已经持有17.46%的重庆啤酒股份,一旦受让该部分股权,嘉士伯将持有29.71%的股份,不但超过了2003年重庆市国资委设定的“外资持股不得超过25%”的政策红线,而且将超过持股比例为20%的重庆啤酒集团,成为重庆啤酒第一大股东。”的情况下,重庆啤酒的国有股出让比例和出让目的都难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虽然华润雪花与嘉士伯一样,同为外资企业,但在很多人看来华润雪花外表上真得像内资企业,并且华润雪花拿下了“国产啤酒王”称呼,占领了西南啤酒的大壁江山,独独攻不下重庆市场,此次在与嘉士伯争夺重庆啤酒股份的搏杀中,有人认为华润雪花的优势是“在于内资在审批过程中,限制性条件较少”,遗憾的是最终还是嘉士伯胜出。
重庆啤酒股份的出让,很顺利地使得嘉士伯成为重庆啤酒的第一大股东,不难想像之后的中国西南啤酒市场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更有意味的是“外资持有股权比例不得超过25%的限制或许可以打破”变成了现实,由此可以断言——中国啤酒市场将开始全面的资本沦陷。
毋庸讳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情结是客观存在,只要“国家”存在一天,经济民族主义就不会消失,否则美国国会议员也不会闲着没事对中国经济政策指手划脚,憋着劲儿地软硬兼施地想要改变人民币的汇率。
一年前,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英博公司曾宣布,将青岛啤酒19.9%的股权出售给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一旦成功,朝日啤酒正式成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进而朝日啤酒再在H股市场或向英博再收购3.9%的股份,便可掌握青啤控股权。最后因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出手,挽救青岛啤酒的股权危机。随后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外资渗透中国啤酒市场,民族品牌到了危亡的时刻!”,业界人士纷纷表达“目前国内啤酒产业中,外资大部分只是参股,因此对行业的垄断并没有形成,不必过分担心”的观点,似乎民族资本不会拱手让出中国啤酒市场,国人从此可以安心喝啤酒,放心睡大觉了。
时隔不过一年,重庆啤酒心安理得地放弃了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掷地有声、信誓旦旦地保证尚有余音在耳,西南啤酒市场却已经是百分百的外资天下。最令人痛心的是,出让的不是普通民营资本而是国有股,唇亡齿寒,却要用所谓的“利用外资,现在很多领域都要放开”向公众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商言商地说,股权出售是资本流动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出售的比例多少,股价定价几何都是买卖双方心甘情愿的事情。综观重庆啤酒的股权出售的过程,为何掌控国资的老总们觉得公平的买卖,老百姓怎么看都像“贱卖”呢?明知股价被高估,出售股权的比例过高,依然能够曲线地将股权顺利地出售给“目标客户”,完成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并不简单,但操作起来就相当轻松了。公众不敢相信股权出售的目的和过程是仅仅公开信息中披露的那么单纯。同样是资本战,中铝收购外国矿山公司的失败案例与娃哈哈轰走达能案例,或许可以说明问题的实质。
不可否认,资本市场游戏规则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在起作用,但政策红线的制定本身就是说明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外资虎视眈眈地“关切”中国啤酒市场多年的情况下,重庆啤酒股权出售的“口子”撕开后,将会形成既成事实的资本入侵的局面,若政策红线形同虚设,起不到底线的保障作用,其后果不堪设想。 (黄水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