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民族性格、整体形象和创造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超脱族群、生生不息的显著特征。其具体鲜明的形象性和整体概括的抽象性并存,是一种既清晰、又模糊的复杂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内聚力和外张力都极其强大的气场和力量。因此,中国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样化思考与讨论中,才具有了广泛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人的本质力量是中国精神的核心
人是自然事物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在改造自然、创造历史中具有一种本质的强大力量,这种本质的强大力量体现了人性、人格与族群图腾意志的辩证统一。
自周创礼、秦建制以来的两千多年文明史中,无论是名声显赫的帝王将相、战功卓著的将帅、才华横溢的文人、腰缠万贯的商贾,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他们所共有的图腾意志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进步、经济发展。在这一主流意识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刚直不阿的文化斗士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以鲜血和生命凝聚了民族魂魄,塑造了中国精神。
国家的完整统一、民族的兴旺发达是凝聚中国精神的一条主线。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戎马倥偬、统一蒙古并为中国强大而战的成吉思汗,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而弘扬国威的郑和等,体现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门英烈的杨家将,抗日英雄杨靖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以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等无不体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为民、为信仰、为理想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牺牲精神。人不怕苦、不怕累只是意志的表现,只有为了职责、事业、民族理想和国家利益而不怕死的献身才是伟大的精神。
儒家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熏陶的中国文人,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事关民族存亡、国家主权、人格尊严等大事上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力量。西方人实在难以理解“Country”这么一个明确的单词,在中国怎么就变成了“国”与“家”统一起来的概念?正因为中国人能够把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统一起来,所以面对外敌侵略的危亡时期就会有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勇于牺牲的“亮剑”精神,面对善恶就具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爱憎分明精神,面对列强的技术封锁就能够爆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中国航天”精神,面对地震、水患等自然灾害就会产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顽强拼搏、同舟共济的“救灾”精神。外国人所难以理解的中国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和创造能力,就是中国精神的人本基因。
二、客观物质关照是中国精神的基础
精神与物质在哲学概念中,存在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的论断。其实,这一论断就反映了“道”与“器”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认识中国精神之“道”就必须与客观的“器”物关照相结合。
虽然“器”是物,不存在有机生命和自主意识,但它可以作为“道”的载体而反映中国精神。孔子曾借器说“礼”,他以盛酒之器的“虚则敧,中则正、满则覆”现象而强调“聪明圣知,守之经愚;功盖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内涵。
其实,历史上的“器物”就是今天的“产品”。称作“器物”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建设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中国历史上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中国“四大发明”就是物质化的中国精神之体现。
英国皇家学会的李约瑟博士曾指出的:“在过去两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是世界的经济超级大国——182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类似的或照搬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第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在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特色产品的贸易繁荣中,才使西方国家认识“China”、认同中国精神的客观性,通过中国曾是经济繁荣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而诚服了中国精神之伟大。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依赖相应的物质基础而发扬光大。人们不会忘记,中国在17世纪中叶之后的经济落后、国力衰微时期,经历着列强的侵略与蹂躏,落得了一个“东亚病夫”的形象,哪还能说得起中国精神?显然,中国精神需要靠物质化的经济实力来体现,只有具有经济繁荣发展中的强大国力,才会具有被他人认同的中国精神。试想,如果没有今天中国经济实力雄踞世界第二的地位,哪来今天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精神?
三、社会文化活动是中国精神的载体
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使得中国精神具体、鲜活、生动而具有生命力。因此,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就成为成为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认识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外国人需要来华留学、或通过建立在世界各地的汉学院、孔子学院等途径来学习汉语,接触琴棋书画、戏曲表演、中乐器演奏、中国武术、中华医学、民间艺术等文化活动来实现。而中国人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从小耳濡目染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熏陶。中国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诗词曲赋、笔墨趣味、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是中国精神的载体。好读书,读好书。不仅是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且更重要的是说书中蕴含有中国精神的精髓和人文情怀。把对文化经典的阅读理解与文化艺术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仅重大的社会文化活动能够体现中国精神,如北京奥运会的申报、策划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体现了中国精神;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及其铜车马、清明上河图、希望的田野展示体现了中国精神;西安世园会的“天人长安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体现了中国精神。而且人们习以为常的春节团圆、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粽子、龙舟比赛、七夕传说、中秋赏月、九九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活动都是中国精神的体现。还有目前流行在城市广场、开放公园及街头巷尾的秧歌队、锣鼓队、戏曲演唱自乐班或饮茶聊天等文化活动也都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当然,一般的艺术品只是手艺,只有经历史积淀而具有社会意义,受到人民群众认可而广泛付诸于实践的大文化、大艺术才具有精神的力量。
中国精神深邃而博大,厚积着中华文明传统的全部精髓。如《周易》的“阴阳二元论”,老子“冲气以为和”之道,孔孟的“仁”“善”而“致良知”之教化,庄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千年佛陀的“觉悟”、禅宗秘境的“虚幻”等无不蕴含中国精神。千年文明史,全体中国人,共同创造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中国精神。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同步、人类视野在无限扩大的同时,“地球村”中的国与国没了距离、人与人也挤兑在了一起。在民族崛起、国家强大的关键时期,如何面对大国博弈中的不同文化冲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建立华人的良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是关乎华夏民族文化生存的重大问题。由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集成创新,中国精神需要强化包装,才有可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精神。
(王家民,著名书画家。中国美协会员。曾获全国青年美术作品优秀奖,全国农村题材美术作品二等奖,全国教师节展出二等奖,“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首届书法展优秀奖。并有作品参加日本书画会展,并被台湾工业集团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