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暑期考验着就业能力。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人数为1949年以来最多,共达699万。尽管各级政府已出台实施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政策、就业指导机构采取帮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措施等,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待遇差”,事实上已经存在了十多年。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此后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107万到2012年的680万人。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一线城市的白领岗位,可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一直是高校毕业生的硬伤。企业主不可能仅凭求职者的一纸学历证书,就给予重要岗位和高薪。
与此同时,另一批毕业生却改变了思路,近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领衔的“大学生猪肉倌”正式在上海12个菜市场亮相,经营猪肉生意。50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各大菜场的柜台,成为猪肉一线销售员工。一线“猪肉倌”的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管理层更有10万元以上年薪,这一薪酬与办公室里的白领不相上下。
而在内蒙古伊利畜牧公司,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也挥洒着另一种人生。不管是“牛倌”还是“质检人员”,科学化的牧场升级,让他们拥有了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随着中国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开阔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只要转变思想,在传统行业高端就业并不难。
编辑:帅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