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近年虽然大幅扩招,但相对全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高等教育仍是一种稀缺资源。”任运昌解释,在这种背景下,若一个省率先放开限制,各地蜂拥而至的学生会让该省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受到严重冲击。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全社会高等教育资源的逐渐丰富以及分布均匀,且必须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单个省市基本上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短期内两个主要问题都不能解决,必须做这道痛苦的AB选择题,异地打工的农民工父母应该怎样确定孩子的去留呢?
“学术界多年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孩子留在父母身边到城里上学要比回到农村老家好得多。”任运昌表示,他所在的“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科研团队,对留守儿童和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孩子有长达数年的跟踪对比研究,尽管农民工父母为子女留城就读高中要支付高额费用,孩子回乡高考使成绩也大受影响,但这些显性成本仍然明显低于把孩子扔回老家所付出的隐形代价。“亲情饥渴、教育缺失、生活粗糙、安全不周、自控乏力、信息闭塞……独自回乡就读会让青少年陷入大量成长危机之中。无论怎样,农民工父母都要尽量创造条件把孩子留在身边,悉心教育,不要轻易让其独自守望在老家农村!”
相较于专家们的侃侃而谈,教育主管部门则沉默是金,记者多次与重庆市教委相关部门联系,均吃了闭门羹。但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部分省市正尝试打破这块教育坚冰。石家庄市教育局近日出台文件:外来民工子女可以享受到与市区户口考生同等的报考权利,通过初中升学考试报考高中,外来农民工子女高中就学至此得到了政策保障。
延伸阅读 高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瓶颈
城乡资源的不公平配置,率先反映在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上。事实上,多年来优质资源向城市集中,而为城市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财政的贡献则是隐性的),却难以让自己的下一代享受城里孩子读高中的待遇。“身份待遇”如何实现平等,是个难题。
农民工子弟读大学早已没有门槛,而在城里读小学初中也没有太大问题,仅仅高中3年是个瓶颈。虽然高中教育已不是义务教育,但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来为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高中教育而呼吁。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上大学仍是莘莘学子和亿万家庭的梦想,对贫困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这一梦想更为现实和迫切。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必然处于劣势。
很多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到了初二初三,因为看不到希望,便产生厌学情绪,开始自暴自弃。很多优秀学生为了考高中,不得不转回老家上学,不仅再一次承受与父母分离的痛苦,还因为难以适应骤然改变的环境导致成绩下降,需要一段适应期。
其实高中3年的教育成本主要由受教育者直接或间接负担,近几年不断有两会代表及学者提出:宏观上,应该全国一盘棋,实现教育经费的“可转移支付”;微观上,更广泛地推行学生随身携带的教育券制度,而且实行可跨地区的结算使用。从这两个层面解决了教育经费的“支出流动”问题。
编辑:帅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