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五兄弟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一位路人用手机在毕节学院路段地下通道阶梯上拍下的这张照片,可能是孩子出事前的最后影像。(翻拍图) 刀刀/CFP
可以料想的是,火光初起时,照亮孩子们的神情,应是兴奋的。
从本报记者调查看,相比“被杀害”等“有内幕”之说,毕节死亡的这5名男孩确实很爱玩火,很爱“出来混”。尽管在他们那么偏远、那么穷困的山寨家乡,已经很不容易地有了一所条件不错的村小,尽管一旦发现学生不来,学校老师会走1小时山路上门家访,但这些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去上学,一次次远离山寨,一次次被抓回来,又一次次跳车逃走。
在5位孩子的背后,是由来已久、普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除了关注这一事件本身,除了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我们还需要认真想一想——
为什么,他们宁可将童年,钻入垃圾箱里去?
就在本文见报之际,当地有关部门已启动流浪儿童救助机制。数地政府关注流浪儿童和留守儿童,各类“送温暖”活动频出。真正持久有效地关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真正持久有效地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政府部门的积极联动,真正持久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出台保障政策,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山城毕节,正是冷峭的时候,雾气浓重,几乎日日小雨。在路边站上2个小时,会冻得膝盖酸疼。早晨8点,对毕节人来说,尚早。只有家长送学生上学,街边的店铺,还没来得及开门。
孙婆婆用夹子顶开了第一个大垃圾箱,夹起两个矿泉水瓶;顶起第二个,空无一物。毕节环卫部门,大多在夜里清运垃圾。
孙婆婆佝偻着走向第三个垃圾箱,这个箱子有些特别,盖上隐隐冒着热气,她顶开,用夹子往里捅了捅,就吓得站立不稳,用方言大叫了起来:来人呐!
过路的学生、建筑工地的工人和路旁的店铺老板围拢来,扶住孙婆婆,报了警。垃圾箱里,有5个孩子的尸体,整齐地坐着,互相拥抱,有孩子鼻子冒泡,箱内有一烧火用的瓦罐。
警方称,5名男孩排除他杀,系一氧化碳中毒,可能为取暖闷死垃圾箱中。
舆论大哗,流言四起。人们震惊于路有冻死骨,何况还是5个孩子。
也许,这确实是个意外。但其中,早有草蛇灰线,冥冥中缠绕着这些孩子的命运。
1
若5个孩子不出事,他们还会在毕节东郊游荡。
那时候,人们看到衣衫褴褛的他们,嬉笑奔跑过街道,甚至都不大留意。谁也预料不到,这是5个孩子最后的日子。
谁也不知道,孩子们究竟,出于怎样的理由,挨个爬进垃圾箱,又是为何,点起了火。
但也许,这片区域,对于这5个孩子来说,是个不错的“乐园”和“基地”。
这条路,唤作学院路,毕节学院被隔成两个校区。路面宽大,为方便学生过马路,校门间修了地道。
地道深邃避风,排满了店铺,卖文具杂物,还有小吃和奶茶,闻着香甜,看着五彩缤纷。曾有路人看到,孩子们在地道台阶上嬉戏的情景,有人无意间用手机拍下3个流浪孩子,这是他们最后的照片,个个笑逐颜开。
编辑:帅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