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20多个民族过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快到了。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指出,中秋节是我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乌丙安说,中秋节的传承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到了唐代,中秋已发展成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北宋时,中秋节过得更为隆重,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月饼。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乌丙安指出,我国20多个民族过中秋的习俗各不相同。汉族的中秋节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中秋之夜,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妇女拜月祭神祭祖,全家赏月吃月饼,追求和谐安详的家庭氛围。而一些少数民族则在中秋之夜走出家门,一村一寨热热闹闹大聚会。比如侗族将中秋节称为“赶坪节”,青年男女要参加芦笙表演和对歌比赛;苗族的中秋之夜,男男女女要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跳月”,青年男女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仡佬族将中秋节称作“八月节”,节前全寨要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壮族少女在中秋这天要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等。
同为十五:中秋重团圆 元宵讲热闹
新华网沈阳9月23日专电(记者魏运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快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指出,虽然同在十五月圆之时过节,虽然都是全民性节日,但中秋节与元宵节过法迥异:前者讲究的是分散到一家一户,人与皓月共团圆,而后者追求的是一个“闹”字,突出了月下集体狂欢的气氛。
乌丙安说,中秋节传承至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早在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到了唐代,中秋已发展成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中秋吟月的诗篇。北宋时,农历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月饼。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民间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乌丙安指出,过去汉族把中秋当作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祭祀内容以拜月为主。俗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在这一天由女性主持,把秋季丰收的鲜果和象征团圆的月饼作为主要供品,同时兼有祭神祭祖及祝福全家团圆平安的内容。中秋之夜,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全家赏月吃月饼,追求和谐安详的家庭氛围。吃月饼时也有讲究,要把全家(包括在外地未能返家的)人数算计好,然后切成等分,每人一块。
乌丙安说,中秋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民俗节日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还将建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基地。他希望青年人不要只在中秋节吃一块月饼就了事,要更多了解中秋文化内涵,过一个有滋有味的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