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指出,虽然人们如今依然会热闹地度过中秋,却对中秋的历史越来越模糊,对中秋节习俗的记忆,也只剩下了一些零碎的“符号”。因此,中秋节的文化底蕴需要富有创意的宣传和推广。
比如节日习俗的融合与创新。仲富兰建议说:“江南有‘走月亮’的习俗,就是中秋佳节边赏月边游玩,寓意驱除疾病、追随吉祥。现在不妨加入游园灯会的元素,既浪漫又现代。”
再比如,现在的城市人群往往各自住在“火柴盒”里,赏月空间很受局限。“社区、街道完全可以组织大家在公园、广场等空旷场所举行赏月活动,帮助人们亲近自然,相互沟通。”
仲富兰认为,在推广中秋节传统时,还应该更多地突出节日本身所包含的“团结、团圆、丰收”等含意。“节日文化的传承,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家庭幸福的价值观传承,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理念的传承。”
仲富兰说,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了唐代,祭月、赏月、玩月的风俗更为文人雅士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北宋京都的中秋夜,满城人家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而从南宋开始,民间就以月饼相赠,取“团圆美满”之义。到了明清,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草龙等有趣的风俗,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也深入人心。
另外,中秋节的别称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恰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而在中国的传统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因此中秋又叫“月夕”“八月节”。当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如果中秋节成了仅仅是人们将昂贵的月饼送来送去的节日,那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所以,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同时赋予现代性的创意来推动其发展。”仲富兰说,“传统节日不是越土越好,也不是越古越好,完全可以融入更多的现代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