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集团“毒奶粉”在前,双汇集团“瘦肉精”在后,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已给国内行业发展、消费者信心、政府公信力、国际形象等各方面造成重大冲击。痛定思痛,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内的知名食品企业却过不了安全关?屡禁不止的背后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深刻反思。
偏重扩张,导致质量没保障
食品加工牵涉到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在发展过程中,食品生产或加工企业往往偏重规模扩张,却忽视了对产业链条,特别是上游原料环节的控制,给食品安全事件留下隐患。
近年来双汇集团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达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多万吨,在高温肉制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其品牌价值196.52亿元。在规模扩张中,双汇集团自建猪场的生猪供应跟不上,只能在各地收购生猪,而各地生猪的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从中小养殖场收购生猪,质量难以把控,最终导致“瘦肉精”事件的出现。
同样的窘迫,当时也摆在三鹿集团面前:企业在规模扩张中自建奶场跟不上,奶源主要由小规模的商品奶场或由分散的奶农提供,对上游原料奶的质量把控不严,最终造成企业倒闭。
食品企业的过度扩张,加剧了原料收购市场竞争,导致质量难以控制,最终出现各类食品安全事件。
不择手段,只为看起来很美
食用农产品具有鲜活特性,有的自身就是鲜活农产品,有的则是以鲜活农产品为原料,因此消费者往往通过其外在的鲜活度观感来判断其价值大小。在流通过程中,食用农产品的鲜活度逐步减退,其价值也随之贬值。不法经营者为保持食品鲜活度或营养成分,倾向于添加各类禁用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如“染色姜”、“毒豇豆”等,都是人为添加禁用物,欺骗消费者的感官判断。
同品种食用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其物理外形和内在营养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不像电脑、手机等工业耐用消费品能通过外观和功能设计轻易实现差异化。
例如,同样是电脑,却可以开发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一系列产品,价格各不相同,消费者能轻松辨别其性能和效用差异。而供食用的生猪,或饮用的原料奶,却很难再继续细分品种。品类单一,外形一致,食用价值趋同,消费者只能通过外观、经验常识、包装信息等感知信息来判断。
利用食品的同质性特征以及消费者对食品的感官判断,不法经营者往往凭借“人为制造看起来不错的差异”来获取竞争优势和非法收益,如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作用是为了让其看上去更有营养价值,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的作用是为了提高瘦肉所占的比例,这就为食品安全事件留下了隐患。
食品的独有特性,决定了食品安全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而我国的监管漏洞和诚信环境差等因素则使得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显得尤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