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另一道传统名菜“金钱酿发菜”,在餐桌上经常供不应求,为什么?也与它的来历有关。相传唐长安商人王元宝嗜食发菜,每餐都要有一盘发菜佐食。后来,王元宝成了国中豪富。都城商人以为王元宝发迹是因为吃了发菜的缘故,便纷纷仿效食用,并让厨师将菜做成金钱形状,寓意“发财致富”。此菜流传下来。现在,许多人尤其是生意人,在饭店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金钱酿发菜”,以图讨吉利,祈愿发财。
不只是名菜、名点,就是大众喜食的“岐山臊子面”,也蕴含深远的文化内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相传岐山一带的一条大河里,生有一只蛟龙,每到夏季就要发威,闹得两岸生灵涂炭。一日,周文王带了上万兵将,与蛟龙鏖战三天三夜,终于斩杀了蛟龙。为了犒劳将士,周文王让厨工将杀死的蛟龙做成臊子,浇在大碗面条里。蛟龙虽大,但做成臊子也不够万人吃,于是,便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剩下的汤再倒回臊子锅里,继续给别人浇面吃。于是,流传下来了吃“岐山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的习俗。
在全国各地的菜谱中,常常可以看到“口蘑桃仁爆双脆”这道名菜,此菜多用爆炒法。唯独陕西与众不同,采用的是滚水清氽的方法,而且名字被叫作“口蘑桃仁氽双脆”。据传,“口蘑桃仁氽双脆”源于盛唐,原名叫“撺双丞”,是用来影射武则天的尚书左丞周兴、御史中丞来俊臣的,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周兴脑满肠肥像个母猪,来俊臣刑讯时呱呱乱叫像个母鸭,人们便把他们合称为“猪鸭”。唐长安西市张家楼饭店一刘姓厨师,特用猪肚头和鸭胗在滚水里一氽,发出呱呱声响,做成脆嫩鲜香的一道菜,取名“撺双丞”,暗示人们向朝廷投寄状子告发“二丞”(当时长安人把投寄状子叫撺状子)。人们品尝后,领会其意,纷纷撺状子告发这两个酷吏。后来,周兴果真被武则天放逐岭南,死于途中;来俊臣被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处死。“撺双丞”因而更加出名,并流传下来。
同样是名菜名点,为什么陕西的菜点与众不同,蕴含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呢?除了陕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与陕西在中国烹饪、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分不开。纵观中国烹饪发展史,陕西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国烹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最早涉及饮食烹饪理论的著作是周公的《周礼》,它是研究西周镐京饮食及其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而由秦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撰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尤其是其中有关“五味调和”的理论,则为中国烹饪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像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唐苏鹗所著的《杜阳杂编》等,更是把中国烹饪理论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陕西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为了满足众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的需要,陕西本土不仅涌现和造就了一大批名厨、大师,而且也从全国各地汇集来了一批又一批名厨、名师,他们不仅带来了全国各地优秀的烹饪技法和独具特色的菜品,而且彼此兼容并蓄,研制、开发出大量的名菜、名点、宫廷盛宴,使陕菜博采众长,如沐甘露,名噪一时——陕西成了天下名菜、名点、名宴荟萃的地方,成了天下名厨最向往的地方,进而形成了陕菜独特的魅力和意蕴。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深入挖掘、搜集、研究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陕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不仅能繁荣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审美情趣和文化水平,而且也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