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在餐馆就餐,总能量摄入是在家吃的1.4倍
●专家提醒:下馆子想既享美味又保健康,可记住简单的“红黄绿”配搭原则
●“红”是肉类,“黄”为谷类主食,“绿”为果蔬,举筷时最好“黄多点、红少点、绿适中”
年关将近,各种聚会宴接踵而来,有些人甚至一天要跑两三个饭局。大快朵颐之余,“应酬病”也找上了门:轻的是肠胃“闹革命”、消化不良,严重的甚至患上急性胰腺炎、急性肠胃炎、痛风,一些原来就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饕餮客”更是“雪上加霜”,身体健康频频“亮红灯”。
对此,专家引述一份最新出炉的调查提醒说:选择在餐馆就餐者的膳食结构与在家用餐有明显差异,谷类食物少,动物性食物多,能量、脂肪、钠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居家用餐;有时在外吃一餐摄入的脂肪和盐量最多能顶在家吃两天,而总能量摄入是在家吃的1.4倍,在外吃自助餐更是家吃的1.9倍!
专家建议:经常下馆子的人群要努力“管好自己的嘴”,每一餐都别吃得太好、吃得太多,举筷时可记住“红黄绿”搭配原则,“红”为肉类,“黄”为谷类主食,“绿”为果蔬,黄多点、红少点、绿适中,餐餐吃主食,每顿八分饱,才能既享美味又保健康。
业务经理:年终饭局吃出胰腺炎
37岁的阿生是某外企的业务经理,去年从一个二线城市调到广州工作,平时吃饭大半都在外解决,对于隔三差五的应酬饭局也一向“来者不拒”。年关将近,为加强与客户和公司内部同事的感情联络,近大半个月来他几乎天天都在跑饭局,无论请人或是被人请,有时甚至一天两餐都在外面吃。
“餐馆里的东西口感和味道确实比自己煮的好!”阿生坦言他一向喜欢美味,但作为大男人,他以前在家就很少下厨,现在独自一人在广州打拼,即使自己做饭也是简单的汤面,当然比不上外面的好吃。正因为好吃,每次下馆子,他经常会不知不觉就吃多了,两三个月前一次体检查出高血脂、脂肪肝,这才让他在外“叹”美味时逐渐有所收敛。但最近连续二十来天,川菜、湖南菜、粤菜……几大菜系吃了好几个来回,感觉“将军肚”又挺得更高了。
光是长肚腩有损形象倒还罢了,上星期一晚上,阿生跟几位四川籍的客户吃红油火锅越吃越“过瘾”,没想到回家不久便开始恶心、腹痛、冒冷汗,本以为吃错东西,到医院检查,竟是急性胰腺炎。
专家提醒:年关饭局多 谨防“应酬病”
“常下馆子、顿顿大鱼大肉的人,得‘三高’是迟早的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友章教授告诉记者,不少像阿生一样的年轻人以为自己消化代谢能力健旺,多吃一点不要紧,其实不然!
“就是多那么几口肥甘厚味,吃时嘴巴痛快,但积多了毛病就会找上门来!”刘友章提醒说,目前正处于一年中的“饭局高峰期”,穿梭于各种饭局忙应酬的人看似风光,但若管不好自己的嘴,每一餐都吃得太好、吃得太多,“风险”可就大过“风光”了。他分析道,饭局上,无论是什么菜系,主菜原料大都离不开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再高档就是所谓的燕、翅、鲍、参,几乎都是高蛋白,而为了味道足,油盐都没少放。所以,吃多了,小则肠胃“闹革命” 、消化不良,更严重的,像阿生一样患上急性胰腺炎也不奇怪!
“我们也留意到,每次进入年节前后的‘饭局高峰期’,消化科就会多了些肠胃炎、胰腺炎、痛风等应酬出病来的患者。”刘友章指出,有高血压、痛风、糖尿病等基础病但遇到美味仍不时会“情不自禁”的“饕餮客”,更加容易“出事”。
最新调查:下馆子摄入油盐远超推荐量
“天天出去吃,甚至一天下两次馆子,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冯翔副教授指出,有时在外吃一餐摄入的脂肪和盐量最多能顶在家吃两天!这一推测可从他所参与的一项“大城市餐馆就餐者饮食状况调查”中找到依据。
据冯翔介绍,这项上月刚刚出炉的调查,对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万名“食客”,涉及京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自助餐5种大众菜系,结果发现,选择在餐馆就餐者的膳食结构与在家用餐有明显差异,在餐馆就餐摄入的谷类食物少,动物性食物多,其能量、脂肪、钠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居家用餐。其中,脂肪供能比达到47%,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仅为29%,总能量摄入是在家吃的1.4倍,在外吃自助餐更是家吃的1.9倍!
以北上广三地川菜馆中每人每餐摄入的一些营养成分为例,其中:钠为5.4克、脂肪为97克,能量为1517千卡。而中国营养学会所推荐的居民每日膳食参考摄入量为钠2.2克、脂肪为53~80克。就连人们印象中最为清淡的粤菜,在被调查的粤菜馆中,每人每顿平均摄入的钠含量为3.5克,脂肪和蛋白质均为66克,也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的一倍多!另外,一般情况下,普通人每天的能量摄入在2100~2200千卡范围内,而放开肚皮吃一顿自助餐,能量可能占到一天所需的70%。按这种定量分析,如果你特别喜欢吃水煮鱼、红油火锅,或者一天在外边吃个两顿,那超标的量就更是不敢想象了。
调查结果一出来,不少人觉得对“在外吃饭很不健康”有了更形象的认识,而冯翔则认为,这些量化的数据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醒普通人在外就餐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膳食结构,在自己点菜或接受别人的宴请举筷选择食物时,应尽量考虑“既满足味觉,又吃得健康”。
实用贴士:
记住“红黄绿”配搭原则
每餐吃主食 保持八分饱
尽管下馆子多了可能存在着健康隐患,但其方便快捷和美味却让人难以割舍,特别是眼下年节又近,无论是应酬还是亲友欢聚,老广们外出就餐的频率还会不断增加,如何才能避开“风险”?
“其实这个问题在国外也普遍存在。” 据冯翔介绍,国外有些地方有《在外就餐指导》手册,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都有外出就餐建议,国内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制订相关的《在外就餐指南》,但何时出台没有具体时间表。不过,冯翔认为上述几个国家的指南对我们日常下馆子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比如说:无论吃什么,尽量选小份菜;自助餐别多吃,吃时最好“浅尝辄止”;多选择水煮、蒸的肴,避免油炸加工的食物;选择不带皮的鸡肉、瘦的牛肉和火腿、鱼虾,少吃香肠、腌肉等等。另外,万一上一餐在外肉吃得多,下一顿就要有意识地少吃甚至干脆不吃肉,多补充些谷类和蔬果。
而曾经留学日本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友章教授则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京都大学饭堂就餐时,每天点完饭菜,服务员都会给他一张清单,上面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清楚地表明他这一餐所点食物的类型并计算摄入的卡路里,然后提示下一顿该补充摄入哪种类型的食物。
“有了这张单,每个人对自己所点饭菜的搭配就一目了然。”刘友章解释说,其中,“红”代表肉类,“黄”代表谷类主食,“绿”为果蔬,人家对这几类食物的搭配与我们的老祖宗所提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很相近。
“日本人的这种就餐指引令我印象深刻,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刘友章分享自己的心得时建议,无论是自己下馆子点菜还是接受宴请吃别人点好的菜,每次最好提醒自己:记住简单的“红黄绿”配搭原则,每餐一定要吃主食,举筷时“黄多点、红少点、绿适中”。每餐七、八成饱,基本不出问题。当然,高血压者少吃咸,高血脂者吃清淡,痛风者禁海鲜、豆类、蘑菇类,糖尿病者忌吃甜,这些“铁规”也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