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类似烦恼的还有哈尔滨市连升特色果菜专业合作社。据合作社负责人郑连升介绍,超市对农产品的质量、卖相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而且超市根据销售量而不是进货量与合作社结账,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由供货方承担。比如合作社卖给超市时的蔬菜是130斤,但由于中间损耗,最终超市卖出的蔬菜可能只有100斤。超市账面上显示的销售量与合作社供货量有时相差较大,差额部分只能是合作社“吃哑巴亏”。
哈尔滨市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总经理向记者介绍,该超市从2010年起开始实行“农超对接”,在政府部门协调下通过农产品公司与农民对接,以签约形式订购指定品种、数量的农产品,农民按照超市方面的要求种植,农产品质量和供应有了保证。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不是蔬菜质量不达标,就是供应不及时,或者中间断货,这也让超市非常犯愁。
供应链各方不对称阻碍平等对接
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处处长于凤芹介绍说,早在2004年哈尔滨市就启动了“农超对接”,但现在能直接和超市对接、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合作社或者配送中心只有十余个,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哈尔滨市的合作社和配送中心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冷库造价高,检测中心成本大,导致储存蔬菜难,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合作社、配送中心的发展。
据了解,“农超对接”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对接却因为双方地位、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程度等因素不同而出现一些问题。郑连升等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合作社在与大型超市合作过程中双方地位不平等,合作社没有主动权。进店门槛高,合同不平等,这是他们与超市合作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介绍说,农产品的下游超市已是现代化产业,而上游的农民和合作社还都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方位置不对称是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