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月10日电(记者管建涛高星)商务部官员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农超对接”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平抑物价、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作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农超对接”实际运行中存在部分超市门槛高、回款周期长等诸多问题,推广效果受到影响。
专家认为,农产品的下游超市已经是现代化产业,而上游的农民和合作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方位置不对称是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惠农好事遭遇阻碍
“太受气了,总觉得比人家矮半截。”哈尔滨新兴蔬菜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谈到与大型超市合作时说。
哈尔滨新兴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蔬菜、大豆、豆油等农产品的采购、加工和配送。2008年,该公司开始尝试“农超对接”模式,从种菜大户和农村合作社采购农产品,销往沃尔玛、新一百等大型超市、商场。
张辉说,一些大超市进店门槛较高。除非在当地规模、名气都较大,否则很难有机会进入大型超市。农产品进驻大型超市投资大、扣点高、回款周期长,加上经常需要配合超市搞各种特价、促销等活动,做不好甚至会赔钱。
据了解,大型超市有固定转款周期,农产品供货方有时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货款,一些小型合作社和农户很难接受。张辉指出,个别大型连锁超市条件苛刻,回款周期太长,有时甚至强加各种费用,他的公司不得不从这样的超市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