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白菜,从菜地采摘到百姓餐桌,可能会经历上千公里的旅程。其中由批发市场到百姓餐桌的最后环节,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最后一公里”。
蔬菜从进入一级批发商——蔬菜批发市场的门,到转入二级批发商的手里,再到零售市场的菜摊,蔬菜过完这三道关,上了市民餐桌时,价格最少翻一番。有媒体报道,在整个蔬菜流通的过程中,“最后一公里”占整个上涨额度的五成,有的比例高达60%-70%,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现象。
到底什么因素导致了“最后一公里”菜价节节高升?本报记者探访了京城多处零售菜市场。
样本
德胜门内四环市场
涨价推手
摊位费
十年间从400元涨到1100元
上午10点,德胜门内四环菜市场,赶早买菜的居民已经稀疏了许多,忙了一个早晨的菜商曹磊,终于有空闲把散乱的蔬菜一一码好。
今天曹磊的生意不错,由于四环市场是远近闻名的菜市场,囊括了鱼肉蛋菜果乃至调料五金等一系列生活必需品,不少居民甚至不惜坐公交车从德胜门外等地赶过来买菜。
“我们这里加价少,就靠走量,让老百姓得个实惠,我们也能赚到钱。”曹磊经营的蔬菜种类有七八种,随着季节的变化也发生着改变。时值冬天,白菜摆在他的摊位正中,码到一人多高,闲下来的时候,曹磊就坐在一堆白菜上休息。
曹磊的摊位位于过道十字路口的一角,L型的摊位,能让曹磊最大程度的招揽顾客,这样的摊位被曹磊叫做“角位”,在菜市场中属于位置不错的。不过这也让曹磊交纳了更多的摊位费用,2010年,他的摊位费用是1100元每月。而在十年前,摊位费仅仅是400元,十年时间,摊位费上涨近两倍。
“摊位费是慢慢地涨起来的,今年五十,明年一百的,也没感觉涨得特别高,不知不觉就翻了番。”曹磊算了一笔账,1100元的摊位费,平摊到每天约40元,如果一天卖掉400斤蔬菜,那么每斤蔬菜便需要加上一毛钱的成本,这对于一些许多原价只有五六毛一斤的蔬菜,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与此同时,让曹磊常常羡慕水果商的一点是,蔬菜在顾客的挑拣过程中,损耗非常大,顾客会在称重前便把腐烂的菜叶拿掉,进货500斤的蔬菜,卖出去时便成了400斤,这样算起来,平摊下来成本会更高。
“我们不会算那么细,把这些都一项一项加到菜价里,但卖菜就得卖上量,要不就得赔本。”在市场中,像曹磊一样的菜商、果商,目前经营起来还没有遇到什么大危机,络绎不绝的客流,保证了曹磊每个月数千元的收入。“不过如果成本再提高,我们也只能加到菜价里,这谁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