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以来,一直存在着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争论。多年来,争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都无法说服对方。(CFP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 (CFP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向本报详解转基因水稻生产和安全性问题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应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请,进行一场公开的学术讲座,在提问阶段突然遭到听众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一个中年女子在会场高喊,随后,会场秩序大乱,这场讲座中断。
有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王”之称的张启发教授在讲座中受到围攻,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也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和商业推广再起波澜。事后,面对舆论的质疑,张启发院士特意委托该校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本报记者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文/本报记者何涛
技术:
与杂交没有本质差异?
记者:这一事件还是源于人们对于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质疑,水稻转基因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技术?
中心: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转基因的过程,大概类似电脑系统的打补丁的过程,是对现有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打了补丁,windows系统仍然是windows而不会变成其他。同样,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物种仍然是原来的物种。
记者: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有何区别?
中心:育种过程实际上是创造变异和选择变异的过程,转基因技术是创造变异的现代技术,它与常规的诱变、杂交没有本质的差异;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也没有本质的差异。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实现基因的转移,这种方法只能让各种基因“批量”转移,无法实现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转移。为了减少连锁累赘,杂交育种需要多次杂交和自交,因此,杂交育种过程相当漫长。而转基因技术先将具有抗虫、抗旱、抗逆境、控制产量、控制生长期等功能的优良基因“剪切”下来,再“粘贴”到要改良的作物的DNA双螺旋链条上。这种技术可以定向、精准改良生物,有效缩短了育种周期,并使安全性大大提高。
研发:
极为慎重严格?
记者:学校转基因水稻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
中心:此次,农业部向我校发放了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证书签发日期为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5年,适用地为湖北。这两个品系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商业化种植。
记者:这两种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中心: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除我们提供的技术资料外,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复核检测。
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跨越两个世纪。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但同时,我们认为,如此漫长的试验、审查过程并不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利于最新的科技成果尽快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记者:学校的研究转基因水稻有哪些特点?
中心: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是科技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抗虫转基因的作物可以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碳排放,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
不会一统天下?
记者: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而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吗?
中心:安全证书的获得,只是转基因水稻种子进入商业化种植的“门槛”,而转基因水稻品种要进入商业化种植,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两证的审核发放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来独立进行的,按照以往经验来看,正常走完这个过程需要3到5年时间。
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是国家战略,转基因水稻肯定会走向市场。但以为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消费者别无选择,那就是“杞人忧天了”。与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不同,中国的主粮有多样性,不只是稻米一类;主粮消费有文化性,受文化地理、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影响和制约。因此,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后,仍会保持多种主粮并存、多种稻米并存的状况。
记者:有人指出,你们研究的转基因水稻可以毒死虫子,人吃多了,就不会中毒吗?
中心:我校转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Bt蛋白只专一性毒杀鳞翅目害虫,如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这些害虫中常存在的碱性蛋白酶、肠壁表皮细胞上存在的Bt蛋白结合受体,决定着该类蛋白只能选择性地杀死该类害虫。而人类胃肠道是酸性环境,不存在相应的碱性蛋白酶,且胃肠道表皮细胞不存在Bt蛋白的结合受体,故Bt蛋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性能:
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记者:公众一直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存在着质疑?
中心:我们理解公众对此的各种疑虑。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物,杂交育种、传统种植、有机种植或转基因作物都不能保证100%的安全。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通过了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肯定是安全的。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广泛遵循实质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和个案分析(Case-by-case)原则。实质等同原则即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
从1999年通过农业部审定后,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历经10年的各种安全评价试验,如此漫长的过程,本身说明了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负责态度。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大量、反复、多项目的研究,结论是转基因水稻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它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因此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记者:有人说转基因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但仍有不可预期的风险,因此转基因水稻至少要经过几代人试用没问题才能推广?
中心:我们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不可预期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永无止境。抗虫Bt蛋白的科学研究已近100年,广泛使用已有70多年,比人们使用杂交稻的时间还长40余年,至今未发现对人类和环境存在危害,凭什么说杂交稻是安全的,Bt抗虫水稻就不安全呢?有人说转基因水稻没有经过几代人的检验就不能吃。我们认为很荒唐。科学必须实事求是,必须摆事实讲道理。
记者:如何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新的科研成果?
中心: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产业化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机构和媒体的误导和炒作,使得消费者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知及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误区,表明我们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目前我们正设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公众享有正确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认识。
专家建议:
对转基因食品立法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时,张启发教授到中国农业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水稻功能基因组与作物遗传改良”,到会听众近200人。
会上,一名中年女子高喊,紧接着,一个戴红帽子自称是工程师的老头开始往讲台上冲,试图抢夺话筒。张启发对他说:“你既然是工程师,那么,应该按学术讨论的方式来交流,请你回到座位上,你有问题可以提,我来回答。”此人大声喊道:“农业大学办在城里,这不是见鬼吗?今天我见到了你们这些鬼!”顿时会场大乱。
张启发被围攻之事源自国家批准的两项最新的转基因水稻种子。《中国新闻周刊》称,在湖北已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的规模种植,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其安全性存在着质疑。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险,科学界一直存有争论。而且相左的实验证据不断出现,让人无从判断。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前,对于这种食品保持谨慎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鉴于粮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中国的粮食生产,则“举其十利不能掩一弊”,风险将难以估量。
专家建设,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全国人大需要就转基因粮食品种的商业化生产,以及加强对转基因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进口、经销环节监管进行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