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认证体系漏洞不少
事实上,正如黄一帆所说,即使获得了认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也不能令人放心。
“目前有机食品的认证还是较难的。我们采用了直接采购的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的品质,物流也是自己的,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控制得比较好。另外,因为有机农产品的销量比较少,只占到我们蔬果类10%,比较好控制。”深圳沃尔玛山姆店的相关负责人欧阳平告诉记者,目前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存在真空,在不少地方,确实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
据悉,目前全国可以认证有机农产品的机构有28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每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都会检查这些认证单位,对其进行考核。但尽管如此,认证机构的良莠不齐早已是该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了。
“目前有机市场上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经过认证而假冒有机食品;另一个就是虽然经过了认证,但认证机构监管不力。”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教授骆世明告诉记者。
此外,有些不法机构还存在给钱就认证的情况。记者在暗访中也发现,数家号称能进行有机蔬菜认证的公司,绝大多数都只是管理咨询公司。他们打政策的擦边球,只要客户给钱便能为客户进行咨询、认证等一条龙服务。
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非有机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出售的情况近年来层出不穷。
“蔬菜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同一个生产基地不可能一年四季都能供应某种蔬菜。”黄一帆告诉记者,许多超市对供货方要求一年四季不能断供,但实际上有机蔬菜的产量有限,因此如果超市方监管不严,当不少企业遇到断货情况时,便会拿绿色和无公害级别的蔬菜来冒充有机蔬菜。
他还提醒消费者,要注意查看有机农产品的产地。“有的土地在某个季节因为气候原因根本生产不了某种蔬菜,比如夏天,广东根本长不出不耐高温的蔬菜。但是它如果产地贴的是广东,这明显就是欺诈。”
有机生产不能使用转基因技术,但有企业也频频突破此界限。比如,当前畅销的黄白相间的甜玉米便是典型的转基因技术,如这类产品标注“有机”,真假可想而知。
对策: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有机食品的认证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当前所有的有机认证机构都是市场化背景下的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府在这一市场的监管非常薄弱。”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教授说。
深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廖其化坦言,日常工作只负责绿色和无公害的监督,而有机食品的监管尚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畴。“全国目前有28家认证机构,它们跟我们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认证资料也不会给我们,因此,我们很难能对他们进行监管。”他说。
记者从超市和农业局了解到,虽然农业部门会每天对市场上的蔬菜进行抽检,但这种检查只能够测定是否会对人体有害,是否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而无法检测到该产品是否是有机。
陈日远告诉记者,采用独立的民间机构进行认证其实是国际惯例。但在中国,这点还很薄弱。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大量的认证机构一方面对企业进行认证,另一方面其生存也需要依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既是裁判员,又是靠运动员养着,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
陈教授表示,虽然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最小程度地依赖于政府的监控,但是在当前中国,这种成熟的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政府暂时的介入,扶持这段过渡时期市场的成长就有了很大的必要。而中国绿色食品的监管体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的,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体系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一天政府可能会慢慢退出。那时候,企业能够做到自律,而市场机制也已十分健全。”陈教授坦言:“但现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个人还是建议政府能够对有机的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督。建立、健全一个相应的监管体系十分必要。”(记者冯晶张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