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大蒜、绿豆价格探底回涨,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普涨,大蒜价格已超过5月上旬的高点再创历史新高。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大蒜、绿豆等前期涨幅较大的农产品价格也探底回涨,大蒜价格连连突破历史高位,山东、河北等十多个省区环比涨幅在30%以上,其中山西涨幅居首,达51.3%;全国超九成省份生姜价格上涨,环比涨幅为8.8%,其中海南涨幅居首,达36.7%。在“限炒令”重磅推出并对多家涉嫌串通涨价的大蒜、绿豆经营企业开出高额罚单的背景下,大蒜、绿豆价格“回头涨”,生姜价格“跟着涨”,进一步增加了CPI上涨压力,加大了控通胀、保民生难度。
据对姜蒜主产地——山东省某市调查,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姜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均呈持续上涨趋势。2010年5月份以前,大蒜价格涨幅远高于生姜,近一年内上涨3倍以上,5月上旬达13.6元/公斤的高位,之后随着“限炒令”的推出和新蒜的上市逐步回落,但入夏以来再次回涨,至7月下旬已超过5月上旬高点,达14元/公斤,并连创历史新高。在大蒜价格探底回涨的同时,生姜价格快速上涨,6、7两月环比上涨均达30%以上,7月份均价达9.8元/公斤,半年内上涨近3倍。“蒜你狠”、“豆你玩”之后,“姜疯子”也亮相登场了。大蒜、生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增强了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其原因何在?
一是公众对姜蒜等小宗农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保健养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对生姜、大蒜、绿豆等具有保健作用的小宗农产品需求量大增。二是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极大。持续低温冷冻、倒春寒、旱涝等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给生姜、大蒜等农产品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信息不对称和失真导致人为炒作现象增多。至今我国尚未建立农产品全覆盖供需信息权威发布体系,统计、农业等部门发布信息数据偏差较大。另一方面,姜蒜加工存储商通过遍及各产区的网络资源,掌握了小宗农产品总产、库存等详实的市场信息;而普通农户、零售商、消费者乃至市场监管者则市场信息掌握不足,且存在信息失真情况。四是民营资本大量涌入进一步拉高了姜蒜价格。大蒜、绿豆、生姜等小宗农产品均具有产地集中、易于存储、总量偏小且和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等特征,在股市、房市低迷的情况下,成为民间资本投资的首选。再加上,坊间“某某蒜商炒蒜获利近亿”等传言,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借贷等方式涌入大蒜、生姜存储行业。五是出口量大幅增加凸显了供需缺口。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国内生姜、大蒜品质大幅度提升,农药残留等指标低于国家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进口食品标准,姜蒜等农产品出口量和出口国(地区)大幅增加。
持续上扬的生姜、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增大了宏观调控难度,有关部门在推出“限炒令”加大对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的同时,应多策并举、综合整治及早缚住“蒜疯子”、“姜傻子”。一是建立全覆盖农产品价格监测机制。有关部门应将生姜、大蒜、绿豆等产地集中、易于存储、总产偏少的小宗农产品也纳入价格监测督导体系,建立全国性全覆盖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协调机制,定期发布权威农产品种植面积、产量、价格以及库存量等市场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失真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引导农户开展小宗农产品种植工作。二是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菜篮子”生产,完善相关扶持和鼓励政策,将姜蒜等农产品纳入惠农补贴范畴,在主产区设立国家供应基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小杂粮、大蒜等农产品纳入国家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储备调控制度。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和末级渠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三是严厉打击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和惩戒机制,定期披露网上交易情况,对网上炒作、价格欺诈等行为进行警示和惩治。综合运用工商、物价、财政、税收、质检、金融等手段,严厉查处农产品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四是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疏堵并举,加强引导,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鼓励投向“三农”、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绿色环保、基础设施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减少和避免民间资本恶炒农产品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