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热卖的食品麦乐鸡,近日被美国媒体揭露含有两种橡胶类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这是洋快餐“安全门”的最新案例。(新华网)
麦乐鸡含有的两种化学成分:一种是含有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一种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继苏丹红、三聚氰胺后,消费者再次学习到新的化学知识,了解了两个新的化学专业术语。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来普及化学知识显得有些可悲。
“洋快餐”曝出食品安全事件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2005年,肯德基就被爆出其生产的某种鸡翅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一时间民众听到“苏丹红”,便产生恐惧;今年3月,一个关于“麦当劳汉堡和薯条放置一年后仍不变质”的帖子也惊现网络,对于麦当劳食品防腐剂太多的指责就没停过。麦当劳的“橡胶门”事件被曝光后,更引起舆论哗然,很多市民担心,到底麦乐鸡还能不能食用?
麦当劳方面的解释是,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相关部门也表示,麦乐鸡相关产品的检测工作正在进行,检测结果一旦出来,将在第一时间公布。看来萦绕在很多市民心头的疑虑暂时还不能消除。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监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违法的食品加工企业的惩罚力度也逐步加强,这方面的成就不能抹杀。但是对于一些洋快餐、洋品牌的安全性监管,我们却总落后国外半拍。无论是药品还是食品,总是国外发出了安全警告信息,国内的监管部门才有所行动。对于洋品牌食品安全事件监管,我们显然形成了“先国外、后国内”的固定模式。
国外机构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继而公众及国内媒体开始质疑,最后权威部门才介入调查。这样的程序不应该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常态。也许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我们与国外机构还存在一些分歧,但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处于逐步摸索阶段,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检测手段方法、监管工作的经验理念是完善工作的重要一步。
现在跨国食品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国家交流与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科研单位、研究机构、监管部门以及食品加工企业都应该参与到国际合作中来,努力使得食品监管工作更趋向完善。同时,在国外机构行动之前,监管部门也应该主动、适时、独立地发布对于食品企业的监测信息,进一步教育、引导公众选择健康食品,让公众了解到更多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帮助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意识,不要盲目推崇“洋品牌”。这些方面,相信有关部门能够做的还有很多。(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