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酒集团包装车间一角
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素有“诗酒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杏花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历史人文环境,神奇独特的酿造工艺,早在1500多年前便已闻名天下。
然而,对于坐落在这片杏花林中的中国白酒业的重镇——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汾酒集团)而言,历史带给了汾酒骄傲,历史也带给了今天汾酒故乡的后人们更沉重的责任。
近年来,在中国白酒行业,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形成了“三雄”称霸的局面,白酒行业正在向高端化、系列化发展……汾酒集团与“三雄”的差距在哪?如何完成漂亮的转型,跻身于顶级白酒行列?山西酿酒工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种种内“忧”外“患”,将汾酒集团推到转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千年汾酒
“千年绝唱杏花村,万代流芳竹叶青”。汾酒是我国白酒之源头。汾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一支,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杏花村享有中华白酒“祖庭”之誉,特别是汾酒以其悠久的历史、成熟的工艺、上乘的质量和皇家贡酒的声誉而风行全国,更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有证可考的包括贵州茅台酒、陕西西凤酒、青海青稞酒等数十种名酒的工艺制法都源于杏花村。
2006年,杏花村汾酒技艺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杏花村共注册白酒商标128件,其中全国驰名商标两件,山西省著名商标11件,吕梁市知名商标3件;共生产品牌白酒近千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4个,山西省标志性名牌产品8个。杏花村美酒以其独特的工艺,上乘的品种吸引了消费者。
作为百年老企的汾酒集团,不仅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知名的品牌效应、成熟的生产工艺、还具备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科研队伍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是兼顾科、工、商、贸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将更为明显。
然而,近年来随着白酒行业群雄竞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汾酒与茅台、五粮液等领军酒企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面对五粮液与茅台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汾酒该何去何从?
尴尬困境
建国以来,汾酒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同属国内一流品牌,分别代表清香、酱香和浓香三种香型,汾酒的产量和销售收入曾雄居全国第一。然而,近年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在地方政府强有力支持下,利用产业集群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发展迅猛,已经逐步形成“三雄称霸”的格局:茅台靠质量和价格占据高端市场,五粮液靠总量统领高中低档消费,泸州老窖靠快速扩张,气势逼人。
25年前,产量和销售收入仅有汾酒十分之一的五粮液,在2009年绝地反弹,产量和销售收入一跃创出10倍于汾酒的佳绩。宜宾市把酒类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予以强力支持,五粮液高中低档系列开发、同步扩张,他们以龙头酒企业为核心,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五粮液的“十里酒城”更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出口量占到中国白酒出口总量的95%。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贵州特别是“三雄”所在地仁怀、泸州、宜宾市都把白酒产业的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地为支持龙头骨干酒类企业发展,大面积进行居民搬迁,腾出土地来发展,在立项、占地、基础设施方面倾斜支持。五粮液集团已建成10平方公里的厂区,占宜宾市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安徽、江苏等省也全力发展白酒产业。
汾酒所面临的 尴尬困境,让山西的后人们深深忧虑,面对着沉甸甸的历史遗产, 千年汾酒如何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残酷的市场竞争让我们明白,只有奋起直追,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建设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进一步扩大产能,集群发展,形成拳头,打开市场,形成多品牌系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急待转型
“山西白酒产业要想取得超常规发展,建设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势在必行。这对加快山西食品工业发展乃至推动整个山西经济的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召开的“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曾多次提到这个建议。
纵观全国白酒业:近年来,白酒高端化、系列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无论是白酒利润还是产值的增速远远大于白酒产量的增速。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白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利润优势明显,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
我们不难看出,贵州茅台是高端化的代表,而五粮液、泸州老窖则是系列化的典型,各自发展模式和路径不同,但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茅台集团周边围绕“茅”和“台”二字,资源共享,借助茅台品牌优势进行定位。泸州市以泸州老窖名酒带动,实施“双品牌塑造、多品牌运作”的品牌战略,利用“泸州”和“老窖”两个品牌,促使投资者纷纷进入白酒业掘金。
山西财经大学教授昝志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全国白酒行业来看,很多二线品牌或地方性品牌白酒企业,如果真正要做大做强,走出区域的局限性,都存在资金不足、产能低下、品牌提升、市场扩张等问题。汾酒产业近年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政策引导不够、发展理念落后和投资强度不足。地方政府要紧紧抓住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扩大产能,做大做强,才是当务之急。
汾酒品牌在山西企业乃至山西人心目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汾酒的历史文化及制造工艺远远超过茅台、泸州老窖和五粮液,但这几个名酒企业和地方政府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做文化来提升品牌价值,促进酒的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昝志红认为,面对四川、贵州快速发展的态势,汾酒如不加快发展,千年品牌很难保住。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有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看到汾酒不仅仅是汾酒厂的汾酒,更是山西的汾酒、中国的汾酒。依托“汾酒”和“杏花村”两个品牌,积极打出“文化牌”。同时,以汾酒集团为核心,联合周边市县地方酒企共同形成企业集群、产业积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洼地”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以汾酒为主的杏花村酒业,进而带动山西酒业大发展。本报记者 王晓华 郝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