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气温节节攀升,强烈的紫外线、干燥闷热的天气让人倍感不适。而为了消暑,各种冷饮理所当然地成了不少市民的首选,我市冷饮市场也随之“渐入佳境”,开始红火起来。不过,市场上销售的冷饮是否安全可靠?市民在购买冷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对此,记者对部分市民、商家以及有关部门进行了走访。
市民:高温烤得人“上火”
12日中午,记者在走访城区冷饮市场时看到,时下卖冷饮的小摊点遍布了大街小巷,各种冰镇的瓶装水、饮料、冰糕等堆满了冰柜;走在街头,随处可见有人手里拎着饮料或是拿着雪糕边走边吃。
在金陵东路的一家冷饮批发店前,记者看到进进出出的顾客络绎不绝。据介绍,批发店内唱主角的多是1元到3元的中低档产品,这类产品大多价位适中且口味适宜,一般进货的是家庭或零售商们,因此深受普通群众喜欢。其次是冰淇淋类冷饮产品了,这类产品价格稍高一点,口味也是大众喜欢的类型,其销售量较前者稍低。
“这几天天太热了,高温烤得我直上火!”一位下班后前来批发冷饮的女士说,买些冷饮回家放在冰箱里,看电视的时候吃上一根,既解暑又降火。
商家:冷饮热得直“发烧”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超市将专门存放冷饮的冰柜摆在了入口处等显眼位置,大小冷饮批发商则“开足马力”准备“大战一场”。
在公园路一家超市,记者观察到,10分钟左右有六七位市民来到冷饮区选购冷饮,冷饮区的人气很旺。临街面的一些小商店也加入了这场冷饮大战,在一些杂货店、零食店、花店的门前随处可见存放冷饮的冰柜。当记者问起店主销售情况时,店主笑呵呵地说:“还不错,天气这么热,货自然卖得好。”
据了解,街头小店卖得最火的品牌是伊利和蒙牛,萍乡本地的“绿豆冰”口味清淡、冰爽又便宜、解渴,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医生:儿童吃冷饮应适量
炎炎夏日,各种各样的雪糕、冰淇淋是孩子最中意的消暑零食,那么家长该如何指导幼儿吃冷饮,让孩子吃得开心又健康呢?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提醒,儿童吃冷饮应适时适量。
首先要注意适时,冷饮不宜在饭前或饭后吃。饭前吃冷饮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缺乏。冷饮中含有牛奶等营养成分,但是,其含量远远比不上正常饮食。饭后立即吃冷饮,使胃酸分泌减少,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细菌繁殖,引起肠炎等肠道疾病。还有,孩子在游戏或者剧烈运动后,也不适合吃冷饮。其次要适量,大量冷饮进入体内,可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胃液分泌,导致食欲下降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如果是雪糕、冰淇淋等固体冷饮,一次只能吃一支,液体冷饮一次150ML。
医生提醒广大家长:人体胃肠对冷的刺激极为敏感,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引导孩子适量食用冷饮。冷饮最好在距离每日正餐前后30分钟以上时间食用,早餐则不宜食用冷饮。如果想吃第二根雪糕,则最好距离吃前一根雪糕1个小时左右,以免因贪食造成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工商:安全认证标志要看清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冷饮成为广大市民消暑解渴的佳品。有市民却反映时常购买到三无冷饮产品,导致食用后跑肚拉稀。此类情况该如何避免?
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解释,“冷饮”包括冷冻饮品和兑制饮品两大类,雪糕、冰淇淋、棒冰等属于冷冻饮品。以往销售冷冻饮品的商家需要在卫生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管。自《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这些商家则需要到工商部门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管。不过,除了部门监管,消费者自身的冷饮食品安全意识也非常重要。
工商部门也表示,对夏季冷饮市场,他们除开展日常检查、索票索证规范冷饮经营行为外,还加强对消费者、商家冷饮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消费者在选购冷饮时,要看清生产日期、保质期、“QS”食品安全认证标志以及产品的外包装是否破损或外漏、是否存在胀袋和变质现象、产品颜色是否过重或浓度过高等,提高自身食品安全鉴别能力,以保证自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