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美食

  选择了一个晴好的天气,我再次和几位文友徒步登览华山。华山在我的心目中有着五岳独尊的地位和非凡的意义,山上的一峰一岭,一松一石,一观一宫,一溪一瀑,一花一草,都侵润着中华的人文精神。

  单就华山的自然状貌,取名和丰富内涵,就是典型的中华人文精神的象征。华山东西南北中五峰整体为花岗岩断块山,远远望去中峰犹如中国人喜爱的金元宝,与周边东西南北环绕的四峰组成莲花状,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瓣石,古时“花”与“华”相通,故名华山。而莲花在中国佛教文化中亘古就是菩萨的莲座,蕴涵着和谐,美好,吉祥,高洁等意蕴。在佛家看来,世俗生活就像一潭污泥,而人的欲望就像泥沼中的激情,出污泥而不染,处世俗而能保持高洁的情操,就是大觉悟,就是进入了禅悟的境界。喜和谐,尚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和”的追求是华夏民族的天性,“和”的概念是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一起产生的,我们的先人们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生万物”,“和”是万物得以生成之道。关于“和”除孔子主张外,还有许多人论证过。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体。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人大和谐的境界。天与人自然应是合一的,他们都是道在发展中的产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相生”。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天地人”三者鼎力而相互作用,按照统一规则运作,则和谐一体,这是从哲学角度讲和谐。从社会学角度看,早在春秋战国时,五霸之一的郑桓公曾问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以为是周王“去和而取周”,周王只听取相同的意见,排斥相异的意见,所以导致了周朝的灭亡。还有晏子曾把“和”比作烧汤,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汤才好吃。万事万物都一样,要以他物来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才有和的境界。中华民族把和谐中庸运用到了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融合的历史,它有着和的图腾,和的民族和的文化。

  中国人崇拜的图腾是龙,把自己喻为龙的子孙,其实自然界中没有我们崇拜的图腾龙,它本身是一种创造和象征,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的图腾综合。龙有复杂的结构,如马头,鹿角,蛇躯,鹰爪,鳞身,鱼尾,虎腿等。龙在天上能播云撒雨,在水中能翻江倒海,在陆地上又能疾驰如飞;龙又象征着自然变化莫测,有水龙,火龙,雷电风雨伴龙而行。龙图腾的每一个结构,每一种功能,都是中华民族生的精神的活典范,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信愿望,爱好和向往,希望生机勃勃,变化无穷,呼风唤雨,刚健勇敢,繁荣昌盛。中国的“和”文化也是综合了世界各种文化因子的产物,“儒”“佛”“道”三教合流,使华夏文化走出中国内地成为东亚文化。“和”文化内涵博大丰富,天人合一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仁、义、礼、智、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吾养吾法自然之气”是人与自身的德性之和谐。这种“和以生万物”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华山“万物生华”,体现在华山所承载的大自然的、文化的各个层面。

  在大自然层面上,华山的险峰、苍岭、云梯、涧溪、瀑布、奇石、松涛、灵泉、奇草、异花和谐共生,巧妙天成,美不胜收。无不透射着人文精神,亲近它,触摸它,用心聆听它,就会有无限的人生感怀和启迪。华山的险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险,而是天下第一险,五峰拔地而起,壁立千仞,莲花相拥,“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仿佛擎天五柱。其周围还罗列着高低错落的三十六小峰,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华山吸引了无数的勇敢者,他们不畏千尺幢,百尺峡的奇险,不畏苍龙岭两侧的万丈深渊,不畏上天梯的凌空飞荡,不畏长空栈道的悬空半壁,都要以攀上华山极顶,征服五峰而引以为豪。尤其是登上“华山元首”南峰绝顶,给攀登者更以无比的惊喜和自豪。南峰为五岳最高峰,是华山主峰海拔2154.9米。登上南峰绝顶,站在云台上,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流云绕身,天风浩浩,大有胸怀宇宙,物我皆忘之感。俯视群峰,苍苍茫茫,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绵如帛,使人真正领略到华山高峻雄威的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仙云的神奇情趣。历代文人往往在华山以扫秀媚颓唐之气,豪情大发,赋诗挥毫。

  唐朝诗人张乔在诗中写道:“谁得倚天剑,削出奇天峰。”寥寥数字,道出了华山的奇险。诗仙李白登上南峰曾感叹的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宋代明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明代画家王履在《南峰诗》中写道:“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顿日贪静客,飞上最高巅。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光。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据考证,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骚客咏华山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吟诗讲学声已深深渗进华山的每一块崖石上。华山的险峰给予攀登者不仅仅是征服者的勇气和豪气,还有胆气与心气。

  遍布华山峰巅怪石上的华山松,和那日夜喧响不绝的松涛,更像是中国人坚强不屈人格精神的耸立。在攀登华山的途中,我常常被那些扎根于怪石峭壁中的华山松惊得说不出话来,就那么一隙隙石缝,连一星星土都看不见,雨水从缝隙里渗进去,松树的根牢牢的扎于其中,黑苍苍枝干悬于空中,像峭壁上一面绿色的旗帜。有的褐色花岗岩磐石上,松树脱了皮的老根像伸开的五指牢牢地抓住巨石,粗壮的树干笔直擎向天空,撑开硕大的绿冠。华山上最让我感动的要属那棵三姊妹松了,在一龟裂的石坡上,她们的根部牢牢地与石头结成一体,树身互相挨挤着长向天空,树冠枝叶相互交织,坚强挺拔,亲密无间,“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华山松被游人根据想象,命名成“龙松”,“凤松”“麒麟松”等等,赋予了她们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华山的水更令人击掌称奇,是老子笔下的“上善之水”,她以大善,以无处不在,以细致入微,以包容博爱,滋养着华山松和华山万物。从登华山那一刻起,就有潺潺清流在石阶一侧相伴,随着攀登的高度,时而俯见雪浪翻滚,时而仰观瀑布从崖壁跌宕而下,时而可闻空谷泉流清音,真可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直到进入南天门攀上南峰顶,上边还有聚宝盆似的一池“太上泉”,池水清澈澄绿,涝不盈溢,旱不耗竭。相传老子常汲此水炼制金丹,又称太上池,太乙池。再看天池南崖下,有一黑龙潭,潭深尺余,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常年积水,大旱不枯,而且水色随四季变化。传说是潭中有黑龙潜住,龙在则水黑,龙去则水清,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华山的顶门水。据《史记》载,天旱时老百姓常来此祈雨,多获灵验。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年),朝廷封黑龙潭为显润侯。还有《说铃》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九月,陕西大旱,土地龟裂,陕西巡抚毕沅便登山到南峰舍天宫和黑龙潭祈雨,果然喜降甘霖,旱象解除。乾隆皇帝赐字“岳莲灵湗”,立石刻碑,四字镶以钝金,置西岳庙御书房内,华山水真可谓仁义之水,福气之水啊。

  华山著名的人文景观世所罕见,约210多处,山上现存72个半悬空洞,有道观20余座。陈抟老祖、郝大通、贺元希等道教高人曾在此讲经传道,尧、舜、黄帝曾在此留下人文足迹。在中国历史上,有56位帝王曾到此举行大规模的巡游祭祀活动,更是为这座宝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古迹。当代爱国人士杨虎城、冯玉祥将军为华山留下了气吞山河的墨宝。大禹治水,沉香西岳劈山救母,弄玉吹箫引凤,金庸华山论剑,子弟兵智取华山等故事广为流传。其中弘扬崇尚大道,仁义礼智、忠孝节悌、勇敢坚毅、无私无畏等等的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的绵延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王芳闻,笔名芳闻、芳华。研究生毕业,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创联部主任,陕西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

编辑:李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