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7月14日电(记者周润健)14日迎来今年入伏第一天,接下来人们将迎来为期40天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今年的伏天如何“挺”过去?营养专家表示,防暑健体可轻松告别“苦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谚有“小暑连大暑,上蒸下又煮”的形象说法。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
“三伏天”时节,正是“暑、热、湿”三气相交之时,人们容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表现为没有精神和食欲不振,不想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只想躺在床上,在家里待着。对此,李艳玲提醒说,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多走出户外,多和人交往,多去旅游或到公园赏景散心,适当做些轻微运动和简单锻炼,变“苦夏”为“乐夏”。
“三伏天”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李艳玲介绍说,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治法。“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这些疾病大多由寒邪侵袭所致;“夏治”指在夏季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可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有三伏贴、扎针灸、拔火罐、穴位注射、艾灸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