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社会上出现多种传言,此外由于含碘物品可预防核辐射,造成部分地区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
据报道,网上的谣言有不少版本,最常见的就是海盐污染以及碘盐预防两个传闻,昨天南京众多权威医学、海洋以及核技术方面的专家,他们对这些传闻一一作出了回应。
【医生提醒】
碘盐中防辐射的碘化钾含量很少,起不到迅速充满甲状腺的作用。所以日本政府是给可能接触大剂量核辐射的人发放碘化钾片。这种方法只能短时间使用。而且,如果长期吃碘盐,可引起甲亢等甲状腺疾病,盐摄入过多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不利。
污染海洋?稀释、衰变后几无影响
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技术系的陈达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放射性物质顺着雨水或者通过沉降等方式流入海中,对海水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海纳百川,海水容量如此之大,很快放射性物质就会被稀释掉了,这就如同把一盆脏水倒入河水中,脏水很快就被稀释冲走。另外,放射性物质本身也会衰退,比如碘131的半衰期就是8天,也就是说,8天后就只衰减成二分之一,再过8天就只剩四分之一,依次类推。
南京理工大学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系主任唐双凌也表示,海洋体积那么大,即便是有一点污染物流入,经过强劲的稀释后,浓度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核辐射目前对中国沿海的影响可以忽略。”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汪亚平教授告诉记者,所谓海盐污染的传言经不起推敲。海洋占到陆地面积的70%,包容稀释的能力是无比强大的,而所谓的核污染物质,量级非常小,即使混在海水里,也不具有危险性;放射性物质都有半衰期,而日本距离江苏,直线距离有三千公里,就算假设能漂到这里来,碘131也衰变得差不多了。
污染的海水漂过来?只会往北走
很多市民认为,日本核电站附近的海水,会漂到中国海域。汪亚平说,特殊的海洋环境,决定日本海域,即使有核污染物质,也很难往南前进。“海洋是一个大的流动的活水,不流动的话,就是死水一潭了,而海洋流动的动力,就是洋流,而推动中国东海、黄海领域的洋流则是黑潮,这是一种自赤道就发起的洋流,徐徐由南向北推进,所以我们这里的海水是缓缓向北走的,从这个角度考虑,日本即使海域有污染,前进的方向应该是更北的地段,比如俄罗斯以及北极。”
他称,如果一定要说地球海水是流动的,有无可能最后来到中国海域,那也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日本海的物质,从北冰洋然后到赤道,再经黑潮,“推”到我国海域,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兜圈子,但经过这么大范围、长时间的转移,污染物质也被海洋消化殆尽了。
专家说,也有传闻说,污染物会随风飘落,变成雨水直接污染,这个问题就可以用第一段的理由来解释,海洋能够稀释,而且我国领域主要是西风带,目前看,从空气途中,影响更大的应该是美国等国家。
南理工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系副主任颜学武表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日本福岛核电站的部分机组灌入海水进行冷却,但是这部分海水并没有再次排入大海中。即便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通过降水或其他方式落入海水中,影响到食盐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洋流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从日本会先到北美海域,不会对东亚海域有太大的影响。
碘盐预防辐射?一次要吃两公斤
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柳卫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他们算了一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单次剂量需要摄入100毫克的碘,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辐射。现在南京市场上的盐,大约1公斤里面含有20毫克至50毫克的碘,也就是说,一次性吃两公斤的盐才能达到这样的量,才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而且也不是吃一次就够了,如果真的出现了污染,那还要连续吃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含碘盐与碘片的含碘量差太多了。”
昨天,陈达院士也同意这样的算账,他说,市民每天要吃进两三公斤的碘盐才相当于吃一片碘片。
“研究核近50年,我都不吃碘片”
陈达还说,目前也就是受到核污染的区域才需要吃一些碘片,预防人体受损。但目前中国并没有受到核辐射的影响,所以压根没有吃碘片的需要,更没必要拼命吃碘盐了。“我已经在核技术研究领域从业将近50年,先后参加国家40余次重大核试验,我平时都不吃碘片,没必要啊!”陈达解释,对普通百姓而言,每年接受1毫希的辐射没问题,而核相关的职业人员每年可接受的是20毫希的辐射,所以普通百姓不需担心。
唐双凌说,核辐射和污染根本没有影响到中国。碘盐吃多了,不见得是好事,而且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人就不适合大量服用,比如甲亢患者。柳卫告诉记者,而且现在也没有异常的情况,如果单纯为了预防多吃盐,一是容易造成盐摄入过量,对心脏以及血压都不太好;第二是容易造成碘摄入过量。医学界前不久还在讨论,补碘是不是过量了,因为现在有的地区出现了甲状腺功能的疾病,甚至甲状腺癌症也与摄碘过量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