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单位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以网上游戏“开心农场”为蓝本的现实版“种菜”农家乐已不新鲜。然而近来,除了享受“偷菜”、“种菜”的劳作快乐之外,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以这种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提高自身的吃菜安全上。
他们也许只花钱向农庄租下一片田地,时不时去看看,甚至没有时间去“偷菜”,只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雇用”别人替自己打理菜园,目的仅是为了吃上放心菜。
基于食品安全隐忧的这种“自供”运动从个别市民渐渐蔓延开来,甚至不乏机关单位集体参与其中。与现在提倡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相悖,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价值取向能否挽救餐桌上的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问题频现 自供蔬菜渐流行
去年以来,三聚氰胺牛奶重现、地沟油、镉大米、海南毒蔬菜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相继爆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反思“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时,专门提到了“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也连称惭愧,“食品安全关键是食品源头的问题”。
一股餐桌上的自救运动开始兴起。据人民网报道,出于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忧虑,部分省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或个人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童兵日前就在博客上透露,西部地区一些政府机关在农村租了几十亩地,雇农民种植,不施化肥农药,种养绿色食品直供单位。
据记者了解,在广东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省直单位的饭堂,已和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形成供销关系,既可以解决贫困村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也可以通过在扶贫过程中指导农民绿色生产,保证农产品无公害对口供应。这种包田供菜的做法,在广州一些高档的素食馆也开始采用。另据人民网报道称,广州某基金管理公司在广州郊区租种的菜地,用的是自己公司采购的种子和化肥,以确保非转基因和较少的工业污染。除了供应员工食堂外,吃不完的菜,员工还可以购买回家。
在广州白云区的流溪河畔,记者就看到连片的农田菜地通过出租给公司,策划成供市民农家乐的种菜收菜庄园。
低碳施用农家肥 市民觉得自供菜“放心”
这股自供热潮让环保人士嗅到了商机。
去年10月,从事环保工作11年的姜喜诚先生在广州白云区人和镇镇湖村租了18.9亩农田,开始筹建“低碳亲子农场”。每逢周末,他就利用此前的客户关系招揽一批年轻妈妈来农场种菜、摘菜。他把菜地按面积出租,客户没时间也可以替其打理,收获后送菜上门。记者近日来到现场时,初春的菜地已经满眼新绿,其中菜地中凹进去的两个禽畜粪坑引人注目。
“这里的蔬菜不施化肥和农药。”姜喜诚是广州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他把公司开发的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农场种菜联系起来——“我帮养殖场免费处理粪便,作为交换,他们把处理后的粪便给我堆肥种菜”,养殖场的禽畜粪便经过环保设施的萃取处理,甲烷可以减排80%到90%,而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二氧化碳的21倍,达到减排又无公害种植的目的。
“既可以一家人做下农活,也可以收获放心的新鲜蔬菜。”周末带上一家人去收菜的李小姐说,这种施农家肥的蔬菜虽然不可能每天都吃上,但至少每星期吃一两次“心里也舒服些”,口感也更好。一名企业的后勤管理人员直言,市场上的蔬菜从农民菜地到老百姓的厨房,至少要走过5个流通环节,运送、转送过程中,保湿、降温条件差异较大,自然的质量损耗不可避免。更可怕的是,一些无良菜贩,用各种工业添加剂为食品保湿保鲜。相对来说,自供蔬菜看起来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