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时光跨越千年的鸿沟及至今日,陕菜,曾经中华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却在历史的尘烟中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吴国栋谈及陕菜衰落之因时认为,抗战后,由于陕西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的思想保守,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人民生活每况愈下,重视祖传陕菜的做法便有所淡化。于是,外省菜系乘隙“入侵”陕西大中城市。
|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序中这样写道:“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在“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地位之高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一位伟人曾说,中医和中国菜是中国人对人类的两大贡献。若追踪中国菜的生命轨迹,寻找其原生文明,这个地位非陕菜莫属。
陕菜距离大菜系有多远?
上海世博会上的陕西元素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无论是接力世博的西安世园会还是热潮涌动的陕西馆,陕西魅力无处不在。令人惊喜的是,凉皮、肉夹馍等陕菜美食也随着西安饭庄亮相世博园,香气溢满上海滩。对于尚在苦苦探索如何做大做强的陕菜来说,这次亮相,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展示机会。然而,在世博园中华美食街里,面对各色美食争奇斗艳,问题也随之出现:陕菜距离真正的大菜系还有多远?
现状:不识陕菜真面目
“陕菜是个啥?”
“凉皮、肉夹馍?陕西特色小吃很多,但我不知道还有陕菜。”
其实,不光小吃,家常菜醋溜土豆丝、红烧茄子、炝莲菜等都是陕菜。除了卤味,90%的凉菜也都是陕菜。许多人吃着陕菜不知道陕菜。
在普通老百姓的认知中,陕菜要么是形象不清,要么是被严重误读。
老陕爱吃面,这种形象已经在不少外地人心目中定格。当2006年底,山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面食之乡”称号时,不少陕人对此还心有不甘。有喜有忧,陕人善做面食是不争的事实,但换个角度看则容易造成陕菜食材单调的印象。
一个菜系的丰富、壮大与食材多寡关系密切,地处中西部的陕西少了些大江、大海,与选料丰富的沿海菜系相比似乎少了些底气,但这恰恰是对陕菜的误解之一。饮食文化研究专家王子辉认为,陕菜选料兼备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原生态和全国名产。
王子辉说,陕菜选料首先注重陕北高原、关中盆地、秦巴山区丰富多样的土特原料,诸如陕北的红枣、小米,关中的小黑猪、秦川肥牛,秦巴山区的土鸡、竹笋,黄河的赤鲤鱼,渭河的小鲫鱼,汉江的黄鳝、甲鱼和泥鳅等等,或为外地没有陕西有,或外地虽有陕西独特,烹制出的菜肴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历史上全国名贵烹饪原料曾荟萃长安,故秦厨选料历来不局限陕西一隅。
陕西八大怪里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这句话表现了关中陕人的豪气,也造成了陕菜味觉单一的刻板印象。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吴国栋则指出,“陕菜味长、味醇、味厚、味鲜、味香五味并举,其融合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味之长,形成了一种多味平衡的综合香味,香、鲜、酸、辣、咸、甜各味互相渗透,互相补益而不偏颇。”
单一个“辣”字,远不能概括陕菜味觉的全部,已故川籍在陕工作人士、曾任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社科院院长的郭琦曾说,陕菜注重香鲜,连“油泼辣子”、“睁眼辣子”都能放出香味来。陕菜还有一个特点,即适应性强,能适应各方人士的口味。
1990年起,建基于市场经济上的消费文化不断高涨,各大菜系如猛龙过江各显神通,先是粤菜成为社会精英人士的首选,川菜则一直是中下层食客的最爱,东北菜、湘菜也于近几年先后发力,陕菜“上不了台面”遂成为另外一种看法,谁让陕西的小吃特别有名呢!
陕菜要成为真正的全国大菜系,改变老百姓心目中的看法是第一步。
地位:中华饮食之根
西餐中必不可少的酱汁(sauce),其实是从陕西名吃岐山臊子面中臊子一词传过去的。
全球通行、受到各国消费者喜爱的披萨,其实起源于陕西的葱花饼,由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传到西方。
陕菜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长安自古帝王都。陕西曾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之地,历时1100多年。陕菜融合各地肴馔之精华,陕菜是陕西菜的简称,又称秦菜,是中国重要地域菜。在周、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国的代表菜,当今是西北地区的代表菜,也是中国五大风味流派之一。
饮食文化研究专家王明德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周“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羊、捣珍、渍、熬、肝瞥)就出自于镐京。这“八珍”对中国餐饮文化影响深远。比如,淳熬是将牛肉汤和牛肉浇在米饭上,就是如今遍布全国的盒饭盖浇饭的始祖;炮豚就是烤乳猪,当今广东名菜“烤乳猪”就是“炮豚”的发展;新疆名菜“烤全羊”和西安清真名菜“烤羊腿”是“周代八珍”中“炮羊”的演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烹调方法,其实每种都是周代‘八珍’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陕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之根”。除此之外,“山八珍”、“海八珍”等“八珍”的说法,其实受西周“八珍”启发。
成书于秦朝的《吕氏春秋·本味》,是陕菜形成的渊源,被美食家赞誉为“秦之珍、国之粹”,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到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了“胡食”,红、白案有了分工。
隋唐更是陕菜绝代风华之时。那时京城长安已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三五百人之馔”可以“立办”。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美味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58款。还首创了花色冷拼,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因此,自古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美誉。
|
|
相关新闻 |
|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
|
|
|
热辣资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