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送保健品=送健康
不少人认为买保健品送老人就等是送健康,所以觉得多买点这类东西送人准没错,其实不然。王晓波提醒说,保健品虽然具有保健功能,但也有严格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的限定。如果对要送的人的身体情况不够了解,随便买保健品作为礼物,给不适宜的人服用了,不但起不到保健的功效,还可能损害到健康。
比如,像上述的陈先生买蛋白质粉送给肝肾亏虚的岳父,其实就不合适,吃了很可能加重他的肝肾代谢负担,加重病情都有可能。一般销售人员对不同的消费诉求只作简单地归类,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身体情况还比较复杂,没了解清楚之前千万别盲目地送保健品给他们服用,以免好心办坏事。
误区二:保健品功能越多越好
市面上存在一些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等笼统的“大帽子”之外,销售人员还会拿着一些“内部参考”的小册子向消费者吹嘘多种作用,比如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改善睡眠等等,甚至还鼓吹有治疗功效。对此,王晓波特别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正规的产品最多也只有两个保健功能,而疗效甚至谈不上,最多也只能带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因此,消费者一旦遇上“疗效好”甚至称能“包治百病”的所谓“保健品”,千万要小心别上当!
误区三:迷信各种营养分析
有些保健品宣传喜欢罗列出一些让外行的消费者看不懂的化学成分,什么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或是同时可补充“N”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对健康很“划算”。不少人称消费者称自己就是被销售人员所讲的一些营养分析给说动的。
对此,王晓波解释说,氨基酸本来就是蛋白质的最基本组成成分,日常只要膳食平衡,从新鲜价廉的鱼、肉、蛋奶类和蔬菜中,要找出所谓的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都很容易。除了是身体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基本无需要花冤枉钱去吃这类东西。特别是以添加微量元素为主的营养补充剂更应谨慎选购,因为若身体不缺乏,盲目乱补会适得其反。比如:铁、锌等微量元素,若补过头还可能阻碍铜的吸收,造成红细胞生成障碍,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贫血等。
支招:
送礼之前先做“功课”
“想选购合适的滋补品、保健品当‘健康礼’送亲友,最好先做‘功课’。”王晓波列出如下几个“预习”要点:
1.了解送礼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亲友、长辈,可在来往时观察或聊天时直接询问他/她有无哪方面的不适,特别是老人家是否存在哪一类慢性疾病;
2.弄清所选产品的宜忌:选购滋补品、保健品时,要弄清楚其适应的人群以及服用的详细宜忌,将之与准备赠送的对象联系起来,考虑是否与其身体状况相吻合,特别是与其经常服用的药物(如高血压者的降压药)有无可能产生冲突等;
3.辨别保健品真伪:正规的保健品通常在外包装盒上可找到明显的“小蓝帽”标识,且其下方还有具体的批号,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网站输入批号查核其真伪。而没有上述标识的所谓“保健品”,无论功能吹得多神奇,切莫轻信!
|